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新湖里.田野勘查四則

發布日期:
作者: 陳俊偉。
點閱率:521
字型大小:

一、「相疊石」一旁的清代宣德郎墓碑
  金湖鎮國順街附近,有一個石頭公地標「相疊石」,距離爆破爭議已經間隔十年有餘;筆者在三月的時候經過,順道再繞一繞,發現地上竟然躺著墓碑,碑文為「清敕授宣德郎鴻才陳公塋 男朝奇麻立石」。
  有的時候找墓碑需要一點運氣。
  例如附近赤後山的石頭公祠附近有一座墓園,墓主為湖前陳塔後房崇遠祖妣莊氏,碑文為「陳門莊孺人塋 男敦彩敦然立」;因為墓碑長期「被植物吃掉」,筆者找了好幾次都沒有機會再確認墓碑的碑文。
  運氣好一點的話,不期而遇。
  根據陳成基先生的著作《僑匯對金門之影響》(2024年10月)的記載,該書頁91-92的表格,列有湖前先民,包含陳芳窗、陳芳容、陳芳高、陳芳齡、陳芳徽,官章/字/諱依序為字芳明、官章鴻儀、官章鴻才、官章鴻年、官章鴻猷。
  其中芳高祖/鴻才祖的品階為五品宣德郎、官銜為布政司理問,芳字輩為湖前陳第十九世輩份用字,故其子陳朝、陳奇、陳麻為慶字輩。
  「相疊石」附近原本多為停棺、墓地使用,只不過在城鎮快速開發的過程中,有些記憶很容易消失;金門雖為彈丸之島,人口數卻不算少,按理說應當是處處都曾經是先民安息的地點。
  拒絕承認死亡,或者否認死亡,都將變成壓抑在潛意識的陰影。
  個體就是如此脆弱。
  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採用道德化、理想化的儀式來包裝、緩解死亡帶來的恐懼感;然而生死既為生命必然經歷的過程,惟有接納它,光明面與黑暗面才會有效地整合為完整的人格。
  二、「近潭」附近重見天日的兩座墓園
  依據《塔后村史:赤山風雲再起》(2024年)關於湖前陳.塔後房墓園記載的部份,隨著清明時節,兩座墓園重見天日,位於赤後山的石頭公祠與萬姓公廟之間。
  碑文為「陳門莊孺人塋 男敦彩敦然立」,依據兩子的卒年,可推測約為西元1805以前的墓園,迄今超過兩百二十年;筆者拍攝圖片的前一天,曾遠望福山叔公及其子兩人正在整理。
  一旁尚有一座墓園,暫時推估為第十世陳諤/世臣暨妣蔡氏合葬高潭,長子陳廷炫/克美墓高潭與父母合。陳諤/世臣為應澄祖、應藝祖(西元1627-1723年)祖父,故墓園或屬明代後期。
  另有,位近后園村、石船山尚有一座近代的墓園,對應村史(頁282)曾經提及陳溢家母親墓園,「民國乙丑年重建 顯妣陳門黃氏墓 孝男溢富溢貴溢家溢添 立石」墓碑確認為民國乙丑年(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重修。一旁尚有一座正常規模的墓園,惜乎墓碑似乎損毀。
  近兩年官方的調查計畫(陳炳容老師主持)以古墓為主,畢竟資源、心力皆有限,順序自有其先後;然而時序較近的墓園,也有視作參考資訊的價值,多少能夠協助解決一些學術、生活議題。
三、赤後山下消失的六合大厝
  約於塔后村的東邊處,距離「忠義宮」(塔后2號)頗近,村中敦彩、鼎寧系居住的六合大厝祖厝(應為乾嘉年間建造)目前已經改建成新式建築。
  過往在僅有古厝的年代,「忠義宮」左側的上坡路大致為住宅邊界,往西一旁是較晚於民國初期蓋成的廷箋宅第。
  筆者曾經目睹一張照片,當初該房派宗親決定改建成新式建築(約在上世紀末)的時候,曾經拍照保存紀錄;並有兩張清代官員圖像,又據聞官員的生存年代距今一百五十年以上。
  過往,敦然房派(包含鼎奪、鼎允系)也曾經需要準備祭品前至該一六合大厝的古厝參與祭拜。
  生活考量與古蹟維護之間,該房派的宗親至少採取折衷的作法,替後人保留一些關鍵的資料、佐證。
  不知道先民官員與應藝祖的老么一系有無關聯?與約略同期的「孝廉方正」陳榮瑞/祥麟又有無關聯?
  另外,近幾年在新加坡出版的會館刊物似乎有一位宗親言道,「雖然加入會館是因為母親的敦促,但是其實對金門是有印象的,去過金門1次,記得祖厝是在金湖鎮17-18號。印象很深金門的地下坑道,家族的長輩說過,炮戰時期,一枚炮彈就正正落在祖厝門外1米處。」
  除了少掉村名,其他的資訊很容易判斷所屬房派。
  八二三戰役期間,村裡附近不太容易遭到炮火的轟擊,故而為國軍後勤所在地。
  村民因此對某些事情記憶猶新,包含僅僅一枚炮彈(這點對於其他容易遭受炮擊的村莊來說反倒是一件瑣事)。
  四、湖前陳與新頭陳的傳統地界推測
  焦點返回湖前村。
  這篇文章有點危險,但是總得要面對,至少在附近的村莊開始處理村史之前,筆者認為應該要讓本題目顯題化,又且此題略可窺見「十三陳」的發展默契(從成功村到新頭村,連續經歷其中四股的地界)。
  經過湖前陳.塔後房宗親於村史編撰過程的討論,湖前陳西界基本有結果。
  那麼東界呢?
  東界理論上就是林兜、新頭兩村為鄰居,彼此共用一道牆壁。
  其中一個點(假設為A點),大致上約護國寺之東、昇恆昌現址附近;這時候需要尋找另一個點(假設為B點),大致為「親愛精誠」的精神標語。
  直線再延伸至海邊的大片礁石,此處偶有釣客。
  若沿著環島南路五段再往東靠近新頭村一點,有一條道路直達海岸,兩旁墳墓多已經重建,有些依然沒有墓碑。
  墓碑記載的先民名字,筆者感到較為陌生,因此該條道路兩旁於傳統地界上,屬於湖前陳的機率較低,部份墓碑甚至明載為新頭陳。
  事涉地界問題,請容筆者再稍事說明;傳統地界之說只是嘗試給予一條虛線,視作討論的起步點,該條虛線僅是暫時的推定而已。
  傳統地界通常犬牙交錯、互有飛地,甚至歪曲、變化。
  遑論傳統兩個字必然存在爭議,畢竟歷經至少明、清兩代,傳統兩字究竟是指多長的時間範圍?並且需要謹慎思考國軍駐守本縣之後重劃地界的影響。其他因素,包含土地買賣、土地經濟價值、土地用途等細節也需要謹慎考量。
  期許共勉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