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他鄉遇鄉親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819

「他鄉遇故知」,人生一大樂。其實也不必「故知」,只要遇見「鄉親」,便足以樂上半天!
高中畢業之前,未曾離開金門,不識鄉愁滋味,直到金中畢業,首度搭乘「萬信輪」離鄉背井、負笈來臺,滿船的鄉親、軍人一路陪伴相隨,尚未覺得孤單,直到踏上他鄉異地,人地生疏,一股漂泊感油然而生。處在兩岸對峙嚴峻、局勢緊張的年代,更增添了強烈的不安與濃濃的鄉愁,時有「戰事一起,回不了家」的念頭,真擔心重演父親的翻版。
記得當年抵達高雄十三號軍事碼頭後,直接搭乘北上火車,幾位同學不知何去何從?跟隨陳欽炎同學(表哥)一起來到臺北市南海路找陳欽海表哥,這裡是來臺就讀大專院校的金中學長租屋處,他們對初來乍到的學弟相當照顧,讓我有賓至如歸的溫暖,幾位同學席地而睡,度過來臺的首夜。
翌日,不知身棲何處?父親給我幾個住址,其中之一要我去永和找堂叔,堂叔吳水池在金門曾任國校校長及金城、金沙兩區首長,我尚未及認識就舉家遷臺,一家食指浩繁,我無一認識,令我尷尬異常,所幸全家待我甚好,日久成了我在臺的家。「永和鎮」的金門人為數不少,幾位來臺聯考的同學都是寄居親戚家,我們偶會相約見面,尋找昔日情誼、慰藉思鄉情懷。
就讀臺灣省立臺北師專特師科時,本班金門同學同班同寢,被喻「海上七壯士」,我們經常同進同出,完全沒有孤獨感。就讀師大大一時,同寢有楊忠德、杜世宏同鄉,後在「金門旅臺大專同學會」擔任師大日間部聯絡人,經常到各系各寢室找同鄉串門子聯絡事宜,感覺師大處處有溫情。
起初等船住旅社,後來在高雄市文武三街成立「金門同鄉會館」,是金門人聚集的地方,大家有志一同都為等船而住宿,在此不論認不認識,彼此都像見到親人一樣的親切,同是金門人,很好聊天,總會找到相同的話題與共同的親友,一聊樂而忘憂,彷彿回到金門一般。
民國66年,我與姜千家同學同時依志願成績分發重慶國中任教,在數百位教職員工中,只有我倆是金門人,後來姜千家調至師大附中任教,只剩我一人。隔了幾年,有位師大英語系畢業的女老師分發來校,她是金門人,好像姓楊,忘了名字,由於不同辦公室,鮮少見面,未及熟識又調走了。又隔幾年,蔡雨金老師自金門高職介聘來校服務,後來莊炳祥老師自金城國中輾轉來到重慶,三位金門人同校,應是創重慶國中最多金門人的紀錄,蔡雨金任教工藝,坐工藝教師辦公室,各在一方,較少見面;而莊炳祥常當同年級導師,同辦公室機率較高,三人只要相聚見面,便以道地金門話交談,歡暢無比。
附近後埔國小也有幾位老師是金中晚我一屆的金門人,曾為兵役問題到該校請教他們,順便聊聊家鄉事與眼前事。
靈堂常是鄉親聚集相見的地方,只因場面肅穆哀傷,不宜交談。在「二表哥告別式」遇見數位浦邊鄉親,有些是我兒時玩伴;在「秀治妗告別式」見到何文選堂舅,何肅謀坐我旁邊,他年紀不大,但與我外公同輩,算是何氏輩分極高的「長者」,數十年未見,一眼認出並叫我名字,我反忘了他,是何肅智胞弟。在金門鄉親中,浦邊鄉親是我最想見到的鄉親。
民國73年端午節,本校一位地理老師林專帶著導師班學生包著遊覽車到彰化鹿港一日遊,邀我同行幫忙照顧學生,參觀福鹿溪隔岸拔河賽、文武廟、民俗文物館、龍山寺、金門館等名勝古蹟,林老師先生丁志達是鹿港人,她公公丁玉書是鹿港知名人士,特地用金門腔與我聊天,鹿港有「金門館」、「浯江館」,是早年金門人遷徙來臺的城鎮,金門腔在鹿港相當普及,聽後備感親切。
曾有一次在板橋亞東醫院候診時,一對夫妻操著金門腔對話,我乃趨前致意,「請問是金門人嗎?」「是的。」「金門哪裡?」「斗門。」「我是浦邊。」天啊!距離越拉越近,不可思議!「以前就讀哪所小學?」「何浦。」「當年校長是誰?」「吳世泰。」簡直是同門師兄弟,真是難得巧合啊!「我也是何浦畢業的,吳世泰是我父親……。」此時,「無情」的護士把他們叫進診間,只是短暫的交談,已令我高興良久,算是今天最大的收穫。
又有一次,與家母搭乘計程車,司機聽出我們是金門人,他曾在金門服役,娶回「小徑村」姑娘,是金門的女婿,交談甚歡,下車時連尾數也免了!
住家附近郵局有位金門人董祥■先生,首度郵寄掛號便彼此聽出都是金門人,他是城中畢業,幾位我城中第一屆的同學黃國慶、楊福山、何克強、莊炳祥……都是他讀書時的老師,還知道楊福山綽號是cosine,每當經過郵局,常會進去跟他打個招呼或聊上幾句。公車站牌附近有位許姓攤販老闆,販賣金門特產及家用蔬果,他也是城中畢業學弟,公車未到前總會找他聊聊。
茫茫人海,遇見鄉親實屬難得,同事中有幾位到過金門服役,一有空閒,主動告知在金駐守的據點與假日遊玩的地方,聊起金門往事是件令人興奮的事。
「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隻身在臺雖無真正的家,但我常告訴臺灣同學,我有好幾個家,有「金門旅臺大專同學會」、「金門同鄉會」以及親戚的家,他們都很歡迎我、照顧我,有鄉情、有溫情,也是個溫暖的「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