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的土地,昂揚奔騰 ──讀董群廉《金門教育人員訪談錄》
拙著《在戰地金門教書》口述歷史,新近由文化局出版。
書寫期間,我以「文獻探討」的方式,先閱讀前人著作,並安排以讀後感代序。
董群廉的《金門教育人員訪談錄》已出版了一冊、二冊。2021年出版的一冊訪談王添富校長、李光明校長、李增德校長3人,2023年出版的二冊訪談王世宗校長、楊振榮老師、蔡鳳雛老師、盧志輝局長4人。
閱讀後,我對1960-80年代的教育故事最有興趣,感覺上,那是八二三砲戰後、百廢待興的年代,金門教育界一片待拓的荒土,幾位學成返鄉的大學生以「天之驕子」的姿態,備受長官器重,伯樂識千里馬,駿馬昂揚奔騰。
1.王添富校長
出生於民國28年(1939),民國47~50年,寄讀北港高中,保送師大教育系,54年畢業,分發至初創的「金沙初級職業學校」,教英語兼任教學組長。2年後,戴華校長主動聘其到金門高中當訓導主任,開辦營養午餐。金中3年,為方便照顧母親,王主任又回沙中當總務主任,種樹美化校園。
沙中3年,轉進縣府文教科,由督學、沙中校長、城中校長、民政科長、而至71年(1982)的金門高中校長。基本上,政委會的派令是3年一調。
民國73年,省立金中改制國立,不再受制於政委會的調派,是以王校長在金中14年,成為任期最長的金中校長。
2.李光明校長
出生於民國28年(1939)。民國49年北師畢業,返金執教於金城示範中心小學。2年後,保送師大歷史系,學成,受聘於金門高中。
民國60年(1971),以高三導師的身分和訓導處幹事薛芳玉2人,帶學生第一次去高雄參加大專聯考,借宿澄清湖。當年,創下金中最佳考績的記錄,不僅刷新升學率,更有方清河、張國禎分別考上台大歷史系、中文系。
李光明老師喜歡讀書、教書,但因戴華校長要其兼行政工作,從此,走上教育行政的不歸路,歷任縣府文教科督學、烈中校長、農工職校校長、金門高中校長等職。
3.李增德校長
出生於民國33年(1944),民國53年善化高中畢業,考上師大歷史系。民國57~63年(1968~1974)執教於金門高中。
李增德老師很懷念民國58~60年,3年連續參與救國團與文教科合辦的「先賢遺跡調查隊」,團隊中包括盧錫銘、李光明、李怡來……等。李增德老師擔任組長,先後撰稿邱良功、盧若騰、李光顯、李耀先…等先賢的事蹟,後有《金門先賢錄》三輯二書的出版。
民國68年,李增德老師進入縣府文教科,走向教育行政,由科長、督學而至沙中校長。民國76年後,離開教育界,調職民政科科長。
民國82年,調任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長期關注金門史蹟的李主秘,成立「財團法人金門縣史蹟維護基金會」,先後出版了《金門宗祠之美》、《金門人文釆丰》……等書。
4.王世宗校長
出生於民國32年(1943)。員林實驗高中畢業,考上政大邊政系。
民國57~61年(1968~1972),分發金湖國中,歷任管理組長、訓導主任、教務主任。
民國61~74年(1972~1985),金城國中13年,11年的教務主任。戰地政務時期,地區各級校長的調派由政委會司令官決定,基本上,軍令如山,3年一調。
故城中11年的主任職,王世宗經歷多位校長的共事,包括黃武仁、王添富、盧志輝、洪文向、李再杭。不論誰當校長,長官交待的事,王主任總是全力以赴,使命必達。
民國74年後,王世宗出派校長職,歷任烈中、沙中、寧中小、湖中校長。
5.楊振榮老師
出生於民國32年(1943)。民國51年,入讀金門高中第一屆農科。
民國54年,因為愛好運動,投考台中體專,為金門首位科班出身的體育老師。明白自己的志向,體專三年,楊振榮不但在理論上追隨教授,更在術科上虛心請教各有專長的同學們,培養了深厚的體育實力。
民國57年,體專尚未畢業,金中戴華校長已把草聘寄給他。第一年的學生,就是董倫擇、許永面……那一屆。楊老師教跳高、跨欄、跑步、籃球、排球……等等,每四週換一種項目,以身示範,學生感覺很新鮮,學習很認真。
任教第二年,楊老師即兼任體育組組長,籌辦第一屆校運會。金中體育組長一職將近30年,除了學校體育,楊老師也熱心社會體育,籌辦多次的縣運會,推廣了金門地區1970-90年代的運動風氣,尤其是籃球、土風舞。
6.蔡鳳雛老師
出生於民國35年(1946)。
民國55年(1966),金門高中尚有保送制度,成績前八名者可以保送公立大學。蔡鳳雛在戴華校長的鼓勵下選讀地理系。當年同期保送師大者,有歷史系陳清添、國文系黃書文、鄭藩海、社教系張雲騰……等。保送生還搭軍機到台北呢。
民國59年,師大畢業,返鄉回金門高中任教,成為金門首位本科系的地理老師。第二年,首開「地球科學」課程。
民國61年,在戴校長的指示下,繼原有中正堂右側的「立體中國地圖」外,蔡老師設計製作「立體世界地圖」,置放於中正堂左側。
長期關注金門地理的蔡鳳雛老師,退休後,維持筆耕習慣,民國100年,出版《金門地名調查與研究》一書。
7.盧志輝局長
出生於民國39年(1950)。民國51-58年,就讀金門中學初中部、高中部、特師。分發烈嶼卓環國小。民國60年,保送師大社教系。
民國64年(1975),受聘於洪文向校長,分發金湖國中小。第二年,洪校長調往縣府文教科科長,盧老師跟隨之,先後掌國教股股長、督學,推動國教八項工程、籌組「金門文化工作隊」。
民國70-72年,以31歲的英年,派任金城國中校長。
民國72-78年,長官看重其領導文化工作團的長才,調派社教館館長,回任文化團團長,多次率團赴台各大專院校巡演,甚至出國宣慰僑胞。
民國79年,調派文教科科長。民國82年,文教科改為教育局,3年的盧科長,13年的盧局長,盧志輝成為任期最長的縣府教育長官。
董群廉《金門教育人員訪談錄》,取材上,以教育行政人員為主,每人篇幅皆在萬字以上。
拙著《在戰地金門教書》,取材上,則以教學為主,訪談人數高達20多人,對
象遍及空中大學、社區大學、高中職、國中、國小、幼兒。每位受訪者篇幅控制在1500-2500字之間。
此書取材上,大致以金門高中11名教師為主軸,包括:洪文向、李福生、鄭雪梨、楊振榮、蔡錦清、董倫擇、洪福全、許清土、李瓊芳、朱美顏、王先正;旁及空大金門中心、社區大學、農工職校、金城國中、金城國小、卓環國小、西口國小、金城幼稚園等10名校長、教師,包括:李沛慶、洪明燦、陳水芳、郭海燕、黃雪蔭、陳素民、蔡發色、林媽肴、陳為學、洪清漳等。
選材所以偏重金門高中,理由有二:主觀上,筆者任職金門高中長達26年,對其情感深厚;客觀上,金門高中為戰時地區大多數師資首選的就職學府,逢遇良機,輒從他校轉進,如書中所選者:蔡錦清轉由城中、洪福全轉由高職、許清土轉由湖中、李瓊芳轉由沙中、朱美顏轉由寧中、王先正轉由城中,故這些師資雖退休於金門高中,事實上,他們也曾教學於高職、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