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守望金門的靈魂:風獅爺之歌

發布日期:
作者: 謝雅卉。
點閱率:205
字型大小:

  風從海那頭吹來,鹽鹹,溫熱,帶著些微鐵鏽與老石牆的氣息。金門島上,一尊尊石雕靜默站立,迎風而立,歷經百年風霜而不語。他們是風獅爺──島嶼的守護神,是金門人集體記憶的象徵,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印記。
  一、時間之子,風之化身
初次邂逅風獅爺,是在金城古厝那條狹窄的巷弄中。那是一個冬末微寒的午後,陽光斜斜地灑落在紅磚鋪成的小路上。轉過一個拐角,我便發現了那座半隱於牆角的石獅子。獅口微微張開,雙眼炯炯有神,雖然靜默不語,卻似乎有千言萬語在向我訴說,彷彿用古老的語言與我交流。一位當地的長者笑著告訴我:「這可不是普通的獅子,它是風獅爺,金門人的祖傳神明,早在我們之前就守護著這個村落。」
風獅爺的由來,與金門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這座島嶼位於閩南的外海,地勢開闊,海風猛烈。古人相信,若風不能被阻擋,則會帶來病氣與災難,於是便在村口、田邊和街角設置石獅,以鎮壓風邪。這些風獅爺不僅是自然與地理的應對,也是民間信仰對天地之氣的回應。它們不僅負責驅邪避害,還承載著人們對安寧與繁榮的期盼,隨著時間的推移,風獅爺成為了村莊的象徵,守護著每一扇門、每一段時光。
這些風獅爺的形象各異,彷彿映照出島上千百個家庭的性格。有的怒目圓睜,似乎隨時準備驅邪鎮煞;有的面帶微笑,宛如迎賓納福的老友。有的雕刻在牆角,靜靜守護著家門前的小路;有的坐落於山頭,俯瞰整片田野與海風。它們中有的手握寶劍,威風凜凜;有的則懷抱蒲扇,輕聲細語。每尊風獅爺的神態與姿勢,皆由村民或家族定製,反映著他們的信仰、期望和個性。
這些石像猶如「島靈」,不僅是藝術與信仰的結晶,更是時間的見證者。它們靜靜佇立,見證著村落的興衰、兒童的成長、士兵的出征與歸來。雖然它們從不言語,但始終陪伴著金門人經歷日出日落、戰火與和平。
  二、與戰火為鄰的寧靜
金門不僅是一個擁有豐富民俗文化的島嶼,更是一片曾歷經戰爭洗禮的土地。從「823砲戰」到漫長的「軍事管制」,金門成為台海局勢緊張的前沿,每一道壕溝、每一座碉堡和鐵絲網都記錄著國族與歷史的重擔。在這樣的背景下,風獅爺的意義變得更加深遠:它不僅是傳統信仰的象徵,更是居民心靈的庇護者,代表著安全、秩序和回家的希望。
  我曾在金沙鎮的某個午後,目睹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士官長,他操著北方口音,步履緩慢,走到一尊風獅爺面前,插上一支香菸。當火苗冒起,他語言不多,只輕聲祈禱:「你保佑我活著回來,我回來看你了。」他沒有提及自己曾在何處作戰,也未談及失去的戰友,但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對許多曾在金門服役、生活或戰鬥的人來說,風獅爺不僅僅是一尊石雕,更是他們曾經寄託命運的存在,是心中最柔軟卻又最堅實的依靠。
在那個充滿軍事設施、每夜警報聲響起的年代,風獅爺如同軍民心中的「精神錨點」,在戰火中靜靜屹立,從未逃避、從未破碎。它們的沉默,象徵著這座島嶼的堅韌與不屈。有人說,風獅爺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海的方向,因為敵人來自彼岸;但我認為,風獅爺同樣在眺望著家的方向,那才是它守護的真正意義。
如今,隨著戰火的遠去,遊客取代了軍隊,風獅爺依然守候在原地。它們不再僅僅是「驅邪避煞」的象徵,而是為了紀念而存在。它們守護著老兵的鄉愁,也見證著這座島嶼的轉型痕跡。風獅爺既是沉默的紀錄者,也是金門依然保持獨特風貌的關鍵所在。
  三、文創的再生:從守護神到文化IP
近年來,金門在地方創生與文化振興的浪潮中,風獅爺逐漸踏上了一條新的生命旅程。這條旅程不僅保留了其作為神祇的神聖地位,還巧妙地與現代生活的節奏相結合。風獅爺從村落的守護神,演變為文創產業的精神象徵,跨越時代的鴻溝,悄然融入每位遊客與設計師的日常生活。
在金門機場,你可以找到風獅爺造型的磁鐵、鑰匙圈、T恤、明信片和陶瓷杯;在經過改建的文創商店中,可以發現以風獅爺為主題的拼布包、木雕裝飾和插畫手劄;甚至在小學的課堂上,孩子們正用彩筆為風獅爺上色,親手創造心中守護神的形象。而在當地的糕點店,風獅爺的形象也出現在鳳梨酥、紅龜粿和手工餅乾中,使得這位神祇成為了香氣四溢、親切可愛的文化印記。
這些變化乍看之下似乎是將傳統進行商品化,實際上卻是文化自覺的體現。文創並沒有削弱風獅爺的神性,反而開啟了其與當代對話的新可能。金門人通過設計、繪畫、故事和品牌,讓風獅爺不再只是靜靜矗立的石雕,而成為講述故事的角色和連接各代的橋樑。風獅爺從靜態信仰轉變為動態敘事,成為了島嶼文化的活生生代言人。
一位地方設計師曾說:「我們不只是畫風獅爺,而是畫出島上的風,畫出爺爺奶奶心中的記憶。」這句話深刻揭示了風獅爺文化再生的核心。風獅爺的形象進入設計師的草圖、學生的畫本和旅人的相冊,轉化為一種新的地方認同。它不僅講述了風獅爺自身的故事,更承載了整座島嶼的精神與歷史──講述金門的風、金門的痛、金門的美與金門的韌性。
  文創不僅為地方經濟注入活力,也使得一個世紀以來的傳統信仰重新找到了定位。曾為鎮風驅煞而誕生的風獅爺,如今已成為抵禦遺忘的文化守護者。它的微笑、怒視、蹲姿和坐姿,不再僅僅是造型設計,而是承載了無數島民共同的記憶,在這座島嶼上綻放出創意與情感交織的文化之花。
  四、旅人眼中的風獅爺
  作為一名旅者,我懷著對城市節奏的好奇,踏上了這座具有歷史傷痕和文化底蘊的島嶼。然而,真正吸引我駐足凝視的,竟不是那些戰地遺跡或繁華的街市,而是一尊尊安靜無言的風獅爺。它們的存在並不張揚,卻深深銘刻在我心中。
與風獅爺對視的瞬間,彷彿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凝視。它們見證了村莊的興衰、少年離家與士兵歸來,曾目睹老人庭院中煮茶,孩子們在巷口追逐嬉戲。它們始終屹立不動,靜靜地守望,宛如一位沉默而深情的長者,默默記錄著這片土地的每一次變遷。
在烈嶼鄉的某個黃昏,我邂逅了一尊歲月斑駁的風獅爺。夕陽將天空染成金紅,斜陽灑在它的臉龐上,使得石像彷彿因光影而活起來。那一刻,它似乎露出了微笑。我按下快門,卻久久無法移開目光。那種表情,既像是對島嶼的祝福,也像是在對旅人的叮囑:「別忘了這座島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不僅僅是金門的歷史,更是一首關於守護與等待、傷痕與希望的詩篇。風獅爺絕非單純的「景點」,也不是僅僅的信仰雕塑。它是島嶼的靈魂,是風的記憶,象徵著一種靜靜陪伴、永不離棄的存在。旅者們可以從遠方而來,拍照、打卡,帶走紀念品,但那些真正動人的東西,往往不是物質,而是在與它四目相對的瞬間所感受到的靜默與理解。
風獅爺的旅遊價值從來不在於數量或外形的奇特,而在於那份無法複製的情感與歷史的聯繫。只有當你親自踏上這片土地,和風對話,凝視石像,你才會明白:「金門不僅是一個觀光島,更是一片擁有記憶和靈魂的土地。風獅爺正是這片土地最深層的語言,通過它的沉默,向每一位來訪者傳達著──你曾來過,這裏將會銘記你。」
  五、回聲:風中有祂的話
如今的金門,已經不再只是戰地和軍事的象徵,而是一個融合了歷史、文創與自然的文化島嶼。風獅爺的角色,也從昔日的風水神明,演變為文化符號和地方精神的象徵。當我們談論觀光和文化復興時,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那種連接過去與現在、凝聚土地情感的力量。
海風輕拂,吹動著老樹、古牆和風獅爺的石鬃。不禁讓我想起旅途中遇到的一句話:「金門不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段鮮活的歷史。」而風獅爺,恰恰是這段歷史最深情的見證者。它們雖不言語,卻以沉默向我們傳達了什麼是真正的守護、信仰與等待。
或許,當你再次踏上金門時,不妨放慢腳步,去探訪那些隱匿在牆角、村尾和海岸邊的風獅爺。它們不會開口,但它們懂得你,願意守護這座島嶼,守護那份屬於金門的寧靜與永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