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獬的座右銘與其現代意涵:一種理想與現實的交錯
「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這句話據傳為明代金門才子許獬(字子遜,號鍾斗)的座右銘,歷來為人所稱頌,被視為儒家修身立德的縮影。然而,若我們深入理解許獬的時代背景與人生歷程,則可發現這句話不僅是對價值排序的道德宣言,更蘊含著一位懷才不遇者的內心掙扎與現實無奈。
許獬生於明萬曆年間,地處偏遠的金門,卻能以舉人之姿,考中會試第一(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傳臚),進入翰林院為編修,堪稱寒門翻身的典範。他的學識與文章受時人推崇,卻仕途未竟,37歲便英年早逝,未能大展宏圖。從他留下的詩文與行誼來看,許獬絕非無志於功名之人,反而是深感朝政腐敗、理想難伸,故以人品自守、超然物外。
因此,「名位不如事業,事業不如人品」,固然是儒家「立德、立功、立言」排序的體現,但更可能是他在仕途受限、環境逼仄之下的一種精神退路與自我抒懷。在那個黨爭激烈、言官多受打壓的明末社會,許獬或許早已明白:若不能有所作為,則寧保清節。這種選擇既是高尚的,也是無奈的。
放到今日社會,這句話依然有其啟發性--名位不應是人生目標的終點,真正值得追求的是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事業,以及令人敬重的人格。然而,現代人也更加清楚,若無相應的能力與舞台,即便品格再高,也只能獨善其身,難以兼善天下。品格是根本,但沒有平台與實踐,它的價值也難以發揮。
因此,當代詮釋許獬的話語,不應是對名位或事業的否定,而是一種強調:在追求地位與成就的過程中,更應堅守品格與初衷。這樣才能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稿費捐大同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