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零
連日的大雨後,終於迎來日光和煦。難得來到台中走走,首度進入自然科學博物館,造訪了多肉植物們的寧靜角落,和親愛的海洋低聲私語,也細細聽著木頭傾訴著他「是否成材」的成長經歷,原來在這樣的空間裡,有著大千世界的「濃縮版」。不禁讓我思考,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與自然的關係漸漸疏遠,大家似乎習慣用理性的科技產品與思維去分析世界,卻忽略了對自身內在靈性的想望。
在高中教學現場服務的我,感受更是明顯。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在我看來,「給學生一支手機,他可以燃燒整個宇宙。」不可否認這個世代的孩子,在數位邏輯、科技載具、美感營造的能力上遠勝我們,但更多時候,我真切的感覺是孩子透過手機,將自己阻絕在自然、生態,甚至與其他人的相處之外。
而「靈性生態」正是提醒我們,在天地萬物中,有著自然的注視與神靈的氣息。祂或許正以一種神聖的姿態,在在提醒我們與造物者必須重新建立關係。猶記得數年前,帶領學生進行校外教學。幾個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入大溪的山林中,讓大家靜下心看看、聽聽周圍的一切,也告知他們「哪怕真的沒有知覺到什麼,也是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而我呢?我坐在一棵大樹下,見陽光灑落一地,聆聽鳥鳴與風聲,同時也留神瞥著學生活動。剎那間,我感受到一股舒暢的平靜與安慰。那一刻,我彷彿聽見了天地的回應──有股能量對我輕聲說話。這不只是大自然的美麗與靜謐,而是一種深層的靈性體驗。我體會到在森林、礦石,甚至墓碑中「有靈亦有零」。祂創造萬物,使萬物產生靈性,同時也教會繁忙的現代人適時歸零。
「欸!這裡有蛇皮耶!」學生的一陣驚呼,頓時劃破眾人安靜的靈性體驗,我連忙走上前一探究竟。在提醒他們「有蛇出沒」以後,便與之討論「生命的意義」。有學生感性地指出很幸運還能在山林中親眼見證蛇的脫皮,因為那意味著牠正在快速生長,也代表這一區尚未被人類打攪;有學生則迅速想到我在課堂上所教授的蘇軾〈赤壁賦〉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指出此一文本給人的「畫面感」恍若眼前;更有學生直接伸出食指戳了戳蛇皮,直接以觸覺感知,並大聲與大家分享;更有一位小可愛不理會蛇皮帶給眾人的震撼,只是靜靜地撿起不知何許人丟的口香糖包裝紙。
任教多年,我一直很喜歡這樣的課程。靈性生態教會人們尊重生命、尊重生態、尊重大自然,無論是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甚至只是一顆小小的石頭,畢竟他們才是這裡的主人,我們終究只是未經同意而造訪的「來者」罷了。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也試著學習觀察萬事萬物,進而理解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人類也許是萬物之靈,但不應自詡萬物之上,而是與天地同在、同行。靈性生態讓我們從基本的信仰出發,學會在大自然面前低頭。
所謂的靈性,我想並不僅僅存在宗教信仰的祈禱與儀式中,也存在於人們如何與自然共處的每一個環節裡。我所體會的靈性生態,是山林帶給我的收穫,也是一種信仰。下一回,我想要走進海洋,讓身為台灣人的自己不愧「海島子民」的身分,並且將靈性生態的範疇盡情延伸到不同的場域中,也期待有更多人一同感受、一同收穫。
館內的廣播與音樂聲響起,原來五點了,科博館準備關門,而我也帶著滿滿的知識走出大門。抬頭一看,夏日的艷陽果然毒辣,尚且還沒有因為「傍晚」而落下。或許,這也是大自然試圖帶給我認識更深、更廣的靈性生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