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願作講述浯島辛酸故事的人 ──話說《大箍呆》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447

於是經過媒人的撮合,大箍呆花了六千塊聘金,八百八的媒人錢,但萬萬沒想到,娶回的林美女,竟是當年玉姆仔要幫他和秀香姑換嫂的那個頭大、身長、腿短,還有一副滿是皺紋的阿婆仔面,被他稱為矮仔冬瓜的林家妹妹。來福嬸真是媒人喙糊瘰瘰,怎麼幫他介紹這樣的一個女子,難道這叫做功德、做善事?或許為來為去,還不是為了媒人錢和媒人肉,讓他感到相當的失望。
大箍呆見到如此的情景一時愣住,人生臆想不到的事也太多了,想不到他竟峰迴路轉,與林家妹妹結成夫妻,簡直不可思議。但他也必須信守「漂亮不能當飯吃,娶妻不是來當花瓶,只要能幫我照顧好母親,其他我都不會計較」的承諾。當林美女出現在他面前時,除了個子矮小面貌較差,但好手好腳,並非是殘障或智障,所以他沒有不接受的理由。
而且來福嬸也向他說的很清楚,名叫美女不一定是美人,但也絕對不是跛跤或破相,所以媒人錢和媒人肉她拿得問心無愧。至少大箍呆有了一個可以替他分憂解勞的老婆,癱瘓在床的母親也有人可照顧,如果這不叫做功德、做善事,那什麼才是做功德、做善事呢?於是來福嬸打從內心發出一絲春風得意的微笑。
然而,林美女卻也心知肚明,原以為以自己的肢體和容貌,這輩子必將成為讓人嘲笑的老姑婆。而萬萬沒想到,命運之神竟為她作如此的安排,許給她一個好伴侶。因此,她除了以一顆虔誠之心,感謝老天爺的成全,在人生的路途上,她也必須加倍地努力向前行,絲毫沒有退縮的餘地。
儘管起初受到村裡那些三姑六婆惡意的批評,甚至連孩童們看到她,也會當面嘲笑她說:「矮仔冬瓜誠好笑,身軀長、跤骨短,尻川翹翹、面肉皺皺。」即使這是對她的一種羞辱,無不讓她感到心酸。但她並沒有以牙還牙,罵他們一句「猴死囡仔」,或瞪他們一眼,總是坦然以對,亦由此可見她的涵養,以及心地的寬大。
甚至她也曾想過,倘若想改變別人對她的看法,唯一的就是要讓村人知道,她真的是家事農事樣樣行。首要之務把婆婆照顧好,把家打理好,跟村人和睦相處,協助夫婿農耕,而不是這個家庭的累贅。更不能因外表不起眼而自卑,要把傳統婦女的美德,發揮得淋漓盡致,要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這個家庭,如此才能得到村人和親友們的認同。
林美女終於不負眾望,不僅家事農事樣樣行,之前批評她的那些三姑六婆,無不改變對她的看法,甚至誇讚她說:「想袂到這個矮仔冬瓜,毋爾喙花好,又閣搰力捌禮數,實在是袂嫌的。」俗語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從矮仔冬瓜的身上足可得到印證。大箍呆亦有「娶著一個好某,較贏三個天公祖」以及「天公疼戇人」之感;倘若「娶著歹某」,則是「較慘三代無烘爐,四代無茶壺」。所以有了林美女這個好某,他感到很欣慰。
入冬後氣溫驟降,一波波寒流接踵而來,導致中風癱瘓在床的虎嬸仔,因血管收縮心臟衰竭而與世長辭。出殯的那天,雖然隊伍綿延數百公尺,來送她上山頭的親友和村人也不少,但全然是看在她的兒媳和養女及女婿的面子上,因為她生前的諸多行為,都難以獲得村人的諒解。尤其她那尖酸刻薄、快如機關槍掃射般的咒罵人的話,仍然深深地烙印在村人的腦海裡,必須隨著她的白骨被歲月的酸素腐蝕,才能忘卻。
儘管虎嬸仔的一生受到很多爭議,但終究已蓋棺,她的靈身必須回歸塵土。雖然在世時談不上子孫滿堂,卻也有兒子來披麻帶孝「舉幡仔」,有媳婦來「捧斗」;有「囝婿」來拜「丈姆」,有養女依習俗幫她出「棺材錢」,也有外孫來舉「蜈蚣旗仔」。認真說來,虎嬸仔在九泉下,也可以瞑目了。
但她生前則逞口舌之快而得罪許多人,甚至也因為曬肉乾遭逢陰雨天而辱罵天公祖。她這種人神通罵的行徑,一旦死後下地獄,勢必會被牛頭馬面抓去凌遲或割舌頭,這無非是她咎由自取、罪有應得,怨不了任何人。
回想過往,在知識水準普遍落後的農村,經常可見婦人們為了一點小事而相互爭吵,也是所謂的「相罵」。就誠如村人批評虎嬸仔,什麼夭壽骨頭都罵得出來。可不是,倘若嘴上不積德,最終不僅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到自己。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自有它的道理。
而現下,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普及,以及知識水準的提高,幾乎鮮少聽見婦女們把彼時那些夭壽、袂好、摳頭、絕種,搬出來罵人。反而曾經聽到時下的某些少女,三五成群走在大街上,不僅粗話連篇,偶爾還口出三字經,的確讓人匪夷所思。
爾時,一旦男孩子罵粗話,勢必會被長輩警告說:「毋通粗喙野斗」或是「書讀佇加脊骿」,更甚者要「舉布袋針共汝的喙唇皮縫起來」。而今,竟然有女孩子粗喙野斗,難道是書讀佇加脊骿?理應舉布袋針共伊的喙唇皮縫起來,看伊敢毋敢擱粗喙野斗。
即使文中有些是婦女們罵人的話語,但當這些什麼夭壽骨頭的咒罵聲、隨著社會的變遷而逐漸地消失時,偶而地聽到一句無關痛癢的「夭壽喲」或「袂好喔」,卻也能發覺到閩南語的旨趣。設若把彼時婦女們罵人的那些夭壽、填海、袂好、摳頭、膨肚、短命,去予鬼掠去,去予王爺掠去牽馬……等等等,把它歸類為庶民文化,不知是否有當?
而且我寫這篇小說的目的,也是為讀者們講述一段島鄉的辛酸故事,所以在人物刻劃上,必須隨著情節的進展賦予她們鮮活的生命力,讓喜怒哀樂在她們心中自然地衍生。說她們該說的話,罵她們該罵的語詞,並非刻意地把那些粗俗的語言書寫進去。
尤其那些蕪俚之言,不僅僅是婦女們氣憤時的語言表達,也反映了爾時的鄉村樣貌和居民的生活狀態。回想過往,在知識水準落後的鄉下,頑皮的孩子沒被母親罵「夭壽死囡仔」的或許不多,男人開口「幹」閉口「幹」者也不少;倘若再以三字經罵人老母或罵人娘者更是不應該。一旦出口成髒,說他們粗喙野斗,書讀佇加脊骿,似乎剛好而已,沒有舉布袋針共伊的喙唇皮縫起來,對他們來說已算客氣。
不可否認地,語言是文化的靈魂,所以在這篇作品的人物對話裡,我試著在某個段落,國語與閩南語交錯運用,讓讀者們在閱讀時,也能領略到閩南語辭藻之美。設若全部以閩南語對話,或以正確的閩南語來書寫,不僅備感吃力,讀者們在閱讀時,有些字句還要用猜的。尤其現在的電腦輸入法,部份閩南語字打不出來,必須透過電腦造字,而且還要雙方電腦相容,才能傳輸出去,徒增許多不必要的困擾。但縱使如此,我們還是要設法克服,以免讓母語失傳。
因此,我只是把島民的日常生活用語,適時穿插其中,其目的是讓母語能妥善地留存下來,免予全部被外來語取代。就誠如現在有些台語歌曲,時而放進幾句國語歌詞,國語歌曲有時也加入幾句台語歌詞,展現出多元的音樂面向和特色,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文學創作似乎也可以採取這種方式來書寫。尤其在人物對話方面,設若能國語與閩南語交錯運用,對於母語的保存,絕對有所助益。
可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年輕一代對金門話的使用逐漸減少,其文化承載力也面臨挑戰。有些家庭,明明全家三代都是金門人,平日在家理應說金門話才對。但因父母受的是完整的學校教育,平常與孩子們交談,幾乎用的都是國語,導致阿公說的金門話孫子聽不懂。
故而在不得已的情境下,阿公只好以金門腔調的國語與孫子交談,但因老人家沒有學過注音符號,所以說得不夠標準,致使孫子有聽沒有懂,形成一種語言上的代溝。因此,若要培養孩子說閩南語,必須從家庭做起,全家大小一起來說金門話,必可讓母語流傳千古。如果平常不說,光憑學校那幾節本土語言課程,勢必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這是值得吾人深思的。(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