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父母親的心願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文榮。
點閱率:540
字型大小:

艱辛升學路
民國42年夏天初中畢業,父親要我投考師範學校,離家最近的就是臺南師範,按照我的初中成績,肯定考不上。父親決定要我到臺東去投考,才有機會上榜。
如果有家人帶著我去東部投考,一筆旅費的開銷相當昂貴,而且父親也要上班,不可能帶我去投考,當時我已經十六歲,從來沒有單獨出過遠門,父母親不放心。
為了找一個同伴到臺東投考師範學校,母親親自到我初中同學家,向家長遊說:和我結伴到東部考師範學校。
同學的回答就是不想當小學教師,沒有人願意跟我結伴去臺東考師範學校。
祖父聽到我要到臺東考學校的消息,告訴我父親說:
「臺東有一位老朋友,寫信去試試看,住到他們家,有人照顧,就不必擔心。」
祖父說很久沒有和朋友聯絡,他住在臺東馬蘭(更生路)地區,詳細地址不清楚,寫一封信試試看,也許他們收得到。
祖父告訴父親老朋友的名字,寫一封信寄到臺東馬蘭,熱心郵差尋訪,把我父親只寫臺東市馬蘭地區的,沒有寫出詳盡的地址,居然使命必達,把我們家寄出去這一封信送達收信人家裡。如果沒有收到這封信,父母親就不可能放心讓我單獨到臺東應考,可能改變我的下半生。
過了幾天,居然得到回信,祖父的朋友歡迎我住到他們家,並且會盡力的照顧,請家人放心,讓我到臺東參加入學考試。
父母親問我:「敢不敢一個人到臺東去?」
硬著頭皮回答:「應該沒有問題。」
  父親幫我辦理報名手續,考前三天,準備好簡單的行囊,從麻豆搭糖廠小火車到隆田,轉換大火車──縱貫線鐵路到達終點站枋寮,住在旅社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搭乘公路局班車到臺東。
  母親擔心我旅途上挨餓,特地為我綁一串粽子,隨身攜帶,肚子餓了,就可以吃粽子充飢,設想非常周全。
  當時枋寮到臺東的省公路,還沒有鋪設柏油路面,整條都是石頭路,汽車行走其間,顛簸不已,加上汽油味道灌入車廂,部分的旅客都會暈車,嚴重的甚至嘔吐現象。當時搭乘公路局的班車,一趟艱苦的旅程,大約要經過5個小時的煎熬。
  當時年輕,也沒有暈車的毛病,順利到達臺東的馬蘭地區,找到祖父朋友家,受到全家人親切熱烈的照料。
  聊天時長輩透露:他們家過去曾經受到我祖父的協助照顧,趁這一次我到他們家,給他們一個回報的機會。
  接送我到考場參加應考,順利考完以後,急著要回家,我買公路局車票,回到枋寮,再搭火車回家。
  過了三星期,學校放榜,我考取了,父親比我還高興,因為可以繼承他擔任小學教師的衣缽。
  就讀師範學校,享有公費的待遇,可以省下一大筆學費,生活費。畢業後立刻就業,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
  想起當年到臺東考師範學校艱辛的路程,湧現淡淡辛酸的滋味。
  父母親堅持要我去考師範學校,原因很簡單,我們家住在農村,沒有田地可以耕種,不去就讀公費的師範學校,只好就讀職業學校,三年畢業一定可以找到工作。可是家裡就要支付一筆學雜費用,我還有好幾個弟妹連續要升學,靠父親擔任小學教師一份薪水,實在沒有辦法負擔,身為長子,更能體會父母親用心為我的升學所作規劃。
  買一塊農地
我的家族歷代都是長房,累積幾代下來,與同年齡的族親比較,我們的輩份變得最低。
族親群聚在一個村落,十幾代下來,繁衍好幾百人。左右鄰居全部是族親,碰到的都是長輩,從叔公祖、嬸婆祖、叔公、嬸婆,同年齡的就要稱呼叔叔,姑姑。母親要求我們兄弟對這些長輩的稱謂,都要牢記在心中,一見面,一定要恭敬的打招呼,當場叫出來他們的稱謂,絕對不能失禮,如果沒有做到,一經發現回家必定受到嚴厲的處罰。
從小養成習慣,長大以後,跟熟人親友主動打招呼,變成一件很自然的習慣。
  族親每家都有農地,我們家分財產分得住宅及院落周圍少部分土地,無法耕作農作物。
居住在農村,卻沒有土地可以耕作,左右鄰居多是農友,擁有自己的土地,耕作農作物,除了自己食用,剩餘的還可以出售。
居住在農村卻沒有自己的土地,光復初期,百業蕭條,父親教職因為學校停課,家裡沒有收入,生活非常艱苦。農作物收成時期,兄弟結伴到農田撿拾農作物:稻穗,地瓜,甘蔗頭,挖掘草皮,曬乾當柴火使用,到車埕撿甘蔗皮。只要能派上用場的農作物,通通撿拾回家,充分利用。
在農田撿拾的現場,常常遭受農地主人的白眼,受到歧視,兄弟們的自尊心大受打擊。
有時候向母親提起,她就安慰我們說:「我們要趕緊存一點錢,買一塊地,種植農作物,飢荒的時候,你們就不會挨餓,也不用到別人的農田撿東西,讓人家瞧不起。」
母親很有志氣,購買農地的意識非常的堅強,工作更加努力,賺一點小錢存起來買一塊農地,是她最大的心願。
為了擁有自己的土地,到台南批發布匹,用扁擔挑著到每個村落巡迴販售,賺取一點微薄的收入。
省吃儉用存一點錢,買了兩塊農地,雖然不懂耕作的方法,在農友的指導下,隨著四季的更替,種下來各種不同的作物,也有了一點收成。
有了自己的農地,不必再去撿拾農作物,遭受冷漠的歧視。
母親曾經說:『有了自己的農地,可以種植農作物,遭遇到飢荒的時候,全家人就不至於挨餓。』
母親的真知灼見,為子孫設想周到,擁有自己的農地,消除了我們的自卑感,對自己前途充滿了信心。
父母親前後購買兩塊農地,明確的告訴我們兄弟:
  「我們有自己的土地,並不是要你們一輩子在農村耕田,只是一種生活的保障,尤其在時局變動時,你們兄弟不至於挨餓。」
父親認為擺脫貧困的窘境,子女一定要接受教育,學得一技之長,不能廝守在農村一輩子,沒有前途可言。
父母親的真知灼見,無論如何一定要我們兄弟接受完整的教育,學習謀生技能,不至於挨餓受凍,為我們一生奠定安定生活基礎。
  兄弟妹成人後,從事軍,公,教,醫各種行業,不負父母親的期望。
  父親一輩子從事教職,也希望子女從事同樣的工作,因此我們的家族曾經擁有最多七個人從事教職的工作外,另外從事軍,公,醫等行業。兒孫之間,出現兩位榮獲博士學位人才,打破我們三百多戶人家村落的紀錄。親友認為父母親教導兒女成功的典範,受到地方鄉親、各界人士的推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