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居吾述】 從生態文學到自然寫作

發布日期:
作者: 周志強。
點閱率:103

今年第二季承蒙睿友文學館陳館長提攜,邀請我們夫妻在文學館辦展出,算是我們夫妻倆將這二十年來在金門的寫作成果與創作歷程做了一次整理,不僅僅是一個階段的總結也是往下一個里程的開始。整理後發現這二十年來我們的作品以生態類創作為大宗,除了我們喜歡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更是出自我們對大自然的敬意與憐惜。五月廿八日陳館長並邀請我在睿友文學館進行一場文學講座,一開始有一點退卻與懷疑,畢竟自己並非本科系出身有何資格「談文學」。後來在前輩的鼓勵下我接下了這一場講座,並藉此將自己過去的寫作經驗與作品進行整理,同時根據學術理論系統性的歸納了金門過去與生態相關的著作。
從文學發展的歷程來說,「生態文學」的出現是繼「環境文學」之後產生的名詞。環境文學起源於二次大戰之後工業快速發展,特別是以農藥為主的化學工業產生大量傷害環境的物質。許多工業發展快速國家的人們開始反思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反噬到人類身上,此時環境仍是人類獲取資源的私有財富,人類扮演著支配者的角色。1962年時當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問世後,闡述了森林中的鳥類因為食物網的關係大量消失,而森林也失去鳥類「夥伴們」悅耳的歌聲,大自然並非專屬於人類的概念明確的進入了人類的想法中。於是許多批判性的著作相繼問世迄今,以環境為主體而人類僅僅只是浩瀚自然裡的一份子,建立了「環境倫理」的道德觀。
生態文學是批判性比較強烈的文學作品,2004年路透社記者法蘭克‧薛慶以驚悚且奇幻的筆法寫出了《群》的科幻小說,這是一本篇幅多達九百多頁,並且字級(字體大小)只有8級的小說。兼具科學背景又用了虛構的方式虛擬了海洋的靈魂,描述受到重大傷害的海洋如何反撲人類世界。本書於2023年時被好萊塢拍攝成科幻電影,可惜這種議題的電影並未受到青睞在台灣並未見上映。而我在這次展覽中也挖出了在2003年時於金門日報上發表的第一篇關於金門環境破壞的文章,其名為〈沒有西海岸的金門島〉,從建功嶼回望海岸看見開發中的海灘及興建中的水頭港。時隔廿二年,浯江溪口灘塗上的生態變化巨大以及漲潮時洄游至浯江溪的魚類已明顯不同!超過三分之二的冬候鳥種類及數量不再造訪金門海濱,更多的魚類已然消逝,當然不獨因為金門海濱生態環境的破壞,而是全球環境對人類發出的警訊。之後我又陸續寫了〈濕地精靈·水獺輓歌〉……等等,這些批判形的作品算是年輕時的赤子之作。
而更早之前1850年的法國作家法布爾的《昆蟲記》,從博物學的角度詳細的描繪了昆蟲的行為與「蟲」生。深受大人與小孩喜愛的《彼得兔》,則緣起於波特小姐為一個身患疾病長期住院的小孩所寫的書信,於1900年集冊成書。1920年代時,奧地利作家羅倫茲的《所羅門王的指環》描繪了人與動物間的情誼,隱然拋棄了人類的本位主義。1928年英格蘭作家威爾森的《塔卡之路》,更是以第一人稱的角色從水獺的視角描繪了一隻公水獺的生活史。「塔卡」是流浪者之意,恰恰符合生物學上公水獺的行為。此外,俄羅斯作家維·比安基的《四季森林報》和英國兒童小說家肯尼斯·格拉姆的《柳林中的風聲》等,上述幾位作家的作品都深深影響了我後來在生態文學上的創作!而這些作品出現的年代都在1900年前後,或許當時歐洲的自然環境是比較接解嚴之初的金門環境吧!
於是我開始了《金門生態筆記》系列的創作,試圖用比較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筆調來吸引島上居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除了文字之外,更借重了我太太的長才,利用鉛筆將我所書寫的物種素描出來,而成了這系列筆耕的特色,並且吸引了不少文友的喜愛,給了我們不少的鼓勵。當然與此同時在金門日報上文壇前輩陳秀竹與引領教育界的吳啟騰校長也在生態寫作上,不時出筆為金門生態發聲。《金門生態筆記》涵蓋的生物物種範圍較廣,包含:哺乳類、兩爬類、無脊椎動物,乃至於植物都包含在內。後來我和我太太又為了昆蟲創作了《小世界·大社會》系列,主要是因為昆蟲乃動物界中最大宗的物種,但因為體型較小且大多生活在人類最不喜歡的雜林中,而成為最被忽視的一群。但法布爾的《昆蟲記》、朱耀沂的《午茶昆蟲學》等對昆蟲的行為有著細緻的描述,讓我對這些小生物有了深刻的認識,更發現許多昆蟲物種可能在我們發現牠們之前就已經面臨滅種的可能性,於是更加深了我們書寫牠們的動力。
其實人類一直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尤其「師法自然」的生活觀就潛藏在我們中國人的骨子裡!回溯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從先秦老莊的「道法自然」、「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到晉代陶淵明的「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從以李白為代表的唐詩,到北宋的山水畫,無不表達了人對自然的觀照。正是在人與自然的互動與交流過程中,作家、藝術家們將理想與心靈投射並寄託於山水自然之間,用文字和筆墨「創造出了中國的烏托邦」,由此成就了中國古典文學和藝術的高峰。源自於人類觀察周遭世界的本能,或是直白記錄,如物誌類,山海經、生物圖鑑等屬於此類。以自然界中的生物或生活環境為主題,詳細敘述作者所見,如動物行為書籍,《詠鵝》、《鷺鷥》、《羅倫斯與雁鴨》、《法布爾昆蟲記》、《阿彩返鄉記》。借物反映內心的感受或生活記趣,如詩經(詩經中的鳥類)、唐詩、宋詞等。以寓言、故事、繪本、小說等呈現,如:《伊索寓言》、《莊子》、《黃花娘的姑婆情》、《群》等。(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