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日報60週年】一紙鄉情二十年:我與《金門日報》

發布日期:
作者: 東瑞。
點閱率:268

最令人感動之處,金門日報還設置了學生版,供給莘莘學子發表作文,成為長期的園地。我讀過金門青少年發表的文字,感覺水準真不低,好過香港。這種舉措,是將眼光放遠的栽培下一代文學接辦人的戰略方針,值得點讚。
從爬格子動物時代開始
一張報紙創辦了一甲子,真不容易。
我從爬格子動物時代開始,就與報紙結下文字不了情。但與《金門日報》的結緣,比起許多資深金門寫作人報紙創辦伊始就已投稿,緣分還很淺。回溯到2004年,也不過21年;不像與超百年老報《大公報》,我前後有長達幾乎半個世紀的往來,記得1977年10月就在毛遂自薦的情況下該報連載我的20萬字長篇《出洋前後》,前後8個月,迄今我還不定時地投稿《大公報》。
2004年為什麼與《金門日報》有關呢?說來簡單話不長,原來那一次我偕同妻子瑞芬回金門探望在外頗有點名氣的祖屋甲政第,在故鄉猶如一顆小石頭投湖,泛起了一圈漣漪。我從朋友手中讀到了《金門日報》以頭條報導有關甲政第子孫回鄉的新聞,頓時嚇了一跳。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回鄉,如果在其他地方發生,事屬平常,在金門居然被那樣重視,上了頭條,除了非常感動之外,還伴隨著一種無法言說的震撼感。那種感覺,就像有一次我收集到金門縣政府編印的一份金門美食地圖,讀到地圖上的第32號,居然只是一個賣蚵嗲的小鋪,也被標識出來。這樣的人性化,令我非常感動。我一向只是以小人物自居,金報將一個普通的遊子回鄉的消息大張旗鼓地加以報道,內心之感動,實在是久久無法平靜下來啊。
我不知道原來故鄉這麼美
這是我留意《金門日報》的開始。
記得首次為金門日報副刊寫稿,都是事關回鄉的感想;諸如〈我不知道原來故鄉這麼美〉〈夜宿慢漫民宿〉等一類;之前不是沒有在台灣報紙寫過稿,在一些小報發表過小品、散文和極短篇,但家鄉的報紙發表我的文章,還是感到新鮮和極度高興的。這應該感謝《金門日報》那種認稿不認人的辦報作風和原則。
令我投稿熱情火上加油的是那時我和瑞芬都是香港金門同鄉會理事會裡的成員,她是會長,我是副會長之一,組織了多次回鄉團,與金門往來頻繁,金門有關方面將《金門日報》每半個月或一個月寄一次,而且寄到寒室,「近水樓台先得月」,這使我有機會一個月或半個月讀一次紙質的《金門日報》,那時我還沒學電腦,也沒有手機,報紙有無電子報,我也渾然不知;想瞭解我的小文有否被採用,全靠紙質報紙。用一個多小時慢慢翻閱副刊,手很難不摸到黑黑的,可當我看到我文章赫然刊載在副刊上,那種高興的心情真無法形容!雖然寫稿那麼多年了,感覺依然如小學生的作文被老師貼堂!老家的報紙發表我的文章喔!心想,香港大多數金門老鄉喜歡讀金門的新聞,一般不看副刊,我也就不客氣地將整版副刊撕下來佔為己有。這是首次撫摸故鄉報紙的親切感覺,不像港報一大疊至少二三十個版面沉甸甸得太有重量,《金門日報》是版版編排都很用心,文字精緻很有份量!尤其所擬標題,都十分親切親民,最漂亮的版面無疑是副刊,簡直可以媲美香港的百年老報《大公報》以及《星島日報》。這兩大報的副刊《大公園》和《星辰》都是將較有分量的文章編排在最中央的位置,其他較短的圍在其左右上下。由於忙碌,我無法天天追讀副刊,何況報紙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能讀到一次,但愛上《金門日報》卻從這時開始。我從拘束到大膽,投了許多稿給金門日報。最興奮的是投的稿,很少落空,投稿熱情更加空前高漲。真像愛上一個人,發現她的副刊好處越來越多。其一時文體的多元。比如我的稿件,不但內容從寫對金門的觀感到其他題材慢慢擴大,一律被接受;連文體,從散文、極短篇到散文詩和評論都予以刊登。散文和評論不奇怪,這是《金門日報》經常刊登的體裁,散文詩和極短篇也被採用刊登令我有意外的驚喜,像我〈那年夏季,金門悄悄〉分水之部和陸之部兩天刊完,寫新疆風物人情〈南疆短笛〉和寫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的散文詩都刊登,我的極短篇,像〈轉角照相館〉等都獲刊亮相。這愈發使我大受鼓勵,從「自作多情」發展到一種「愛戀不了情」。
廣納五湖四海文人雅士
二是認稿不認人。這是一家報紙對稿件取捨的最高原則,而一家報館又由總編輯執行這些原則,如果有版面編輯,則又由各版面的編輯具體掌握。一家報紙要有生命力,就得門戶開放,廣納五湖四海的文人雅士的佳作,令各種副刊的題材內容豐富多彩。如若不然,只是認人──唯友唯親,那就會越辦越糟,斷送副刊的生命。認稿的意思就是不管誰寫的,只要寫得很棒就採用!那久而久之,就會把水準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金門日報》正是如此。在我來金門的初期那幾年,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我在沒有人推薦的情況下,貿然寄去,都獲納用。論時間,《金門日報》很早就用我的稿了,與我後來得獎、多些人知道我完全沒有關係。
三是重視文化新聞,尤其是文學新聞。我接觸的香港報紙,上頭條的多數是社會新聞。比如新界大車禍、疫情變種襲港、美食展覽明日登場之類,某種文學徵文比賽大獎揭曉的新聞很難見報,畢竟每年都會有類似的比賽,如果獲得刊出,編排在報屁股或報紙的旮旯處都見慣不怪,而且標題字體非常小;《金門日報》不然,至少都放在中間的位置,給人一種金門重視文學的感覺。
其四,最令人感動之處,金門日報還設置了學生版,供給莘莘學子發表作文,成為長期的園地。我讀過金門青少年發表的文字,感覺水準真不低,好過香港。這種舉措,是將眼光放遠的栽培下一代文學接辦人的戰略方針,值得點讚。重視廣告、商業利潤第一的報紙,必然會認為這種想法無益,只是無端消耗了篇幅;有心人卻想到了百年,校園育人百年,培育文學苗子難道不亦是如此嗎?
見證歷史變遷的眼睛
說到《金門日報》的種種好處之後,歲月也流逝到了網絡、電子時代。熱戀中的男女如今不僅實體拍拖,也已經可以隔著空氣打情罵俏和接吻;媒體領域也起了大革命,將紙質報紙托海陸空郵寄已經顯得麻煩和落後,慢慢地也取消了,換成了閱讀電子報,從電腦和手機上閱讀《金門日報》變成了常態。忘記了什麼時候開始下載金門日報的網址,手機上有許多友人成了報館的義務使者,天天廣轉《金門日報》,代替了早安;報館也將當天日報的網址發在我的電郵上。最感動的是,許多報紙晨早6點或中午12點才有電子報閱讀,《金門日報》每天午夜零點後就可以閱讀到了。比起紙質報紙到了清晨才可以在報攤或便利店買到早了一個午夜到凌晨的六小時。
報紙如果薪火相傳,便可以無憂無慮生存一個多世紀,承載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不但可以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窗口,也不失為一雙銳利的見證歷史變遷的眼睛。我們不用扯得那麼遠;僅從文學角度來看,報紙副刊在栽培文藝青年的成長方面就功德無量。我的第一篇處女作,就在。小學五年級時在印尼雅加達的華文《生活報》的副刊發表;如今,如果不是在《金門日報》發表那麼多有關金門的散文,我那本楊樹清兄寫題為〈甲政第的燕子:東瑞鼓動文學羽翼回原鄉〉推薦序的《金門老家回不厭》的散文集就不可能出版,在我書架上「心血長列」上增添了一位內涵、品類完全不同的子女。居港半個世紀,我真沒想到還有機會隔海投稿到家鄉的報紙並不時被刊登出來,讓台灣島、金門島作家圈、熱愛閱讀的讀者知道島外還有一位熱愛寫作的小作者東瑞。感謝《金門日報》的不嫌棄和鼓勵。
回想我從爬格子動物轉身變成了鍵上舞者,橫跨半個世紀又兩年,對紙質媒體的從業員非常敬畏。對他們的堅持很是讚賞,除了努力將稿件寫好,還嚴守編輯部規定的截稿時間和字數上限;《金門日報》和香港《大公報》都是我喜歡的報紙,我感謝他們海納四方、廣集天下佳筆的博大胸襟,發表我許多小文,雖然老總大多我都不認識;也很感謝高雄的小候,委託他搜集發表我文章的當日《金門日報》報紙,他二話沒說,長期搜集,見面時捲成一卷交給我,我如獲至寶地接過,猶如擁抱整個金門,接受家鄉嘉獎我的一份厚禮。我的報紙剪報裝了十幾箱。從不感到太多。資料用時方恨少,如若不然,金門舉辦的「筆下山河壯:東瑞文學展」,就會少了《金門日報》這一份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