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花崗石醫院首例開腦手術傳奇
民國七十二年,金門花崗石醫院,一場關鍵的開顱手術,不僅成功挽回了一條生命,也寫下金門醫療史上傳奇的一頁。
幾年前,衛福部空中轉診審核中心執行長蔡行瀚醫師,傳來在搬家時意外發現的一張軍聞社剪報,斗大的標題寫著「金門戰地花崗石醫院完成首例開腦手術」。這則報導記錄了當年一起驚險的意外,四十八歲的尚義村居民王先生,因工作不慎從高處墜落,頭部重創昏迷,歷經八個小時的開腦手術,他奇蹟似地康復出院。
蔡行瀚醫師,正是當年這場手術的主刀醫師。他曾於民國六十三年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派駐金門,七十二年再以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的身分,奉命支援花崗石醫院。當年設備簡陋,他只能克難地使用手搖骨鑽和鋸刀完成手術,成功救治這位頭部外傷昏迷的病患,並獲選為「國軍英雄楷模」。據蔡醫師回憶,這份榮譽得來不易,國防部直屬單位每年只有兩個名額,軍醫能當選,平均十年才有一位,實屬難能可貴。
我身為金門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在北東十二縣市醫師公會醫政研討會中,結識了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高尚志副院長。高副院長是胸腔內科名醫,聚餐閒聊時,他提到自己民國七十二年剛結束三軍總醫院總醫師的訓練,曾支援金門花崗石醫院。他憶起一位讓他印象深刻的病患,描述的情節與蔡醫師的故事不謀而合。
「那個中年男子高處跌落昏倒送醫後,一度清醒過來,但隨後又意識不清,」高副院長回憶道。他直覺這就是他的老師、神經外科大老施純仁署長課堂上所教的「硬腦膜上出血」典型特徵:短暫清醒期(Lucid interval),昏迷、清醒、再昏迷,這是指在創傷性腦部外傷後短暫失去意識,接著經歷一段時期的清醒,隨著血腫的增大,顱內壓力快速上升,患者病情急轉直下再度轉為昏迷。
當時的花崗石醫院沒有電腦斷層設備可以影像確診,高醫師憑藉著臨床經驗,除了典型的清醒期特徵,也觀察到病患一側瞳孔放大、另一側肢體無力等徵狀,更加確信病患為「硬腦膜上出血」的診斷。他立即會診同在醫院支援的神經外科蔡行瀚醫師,兩人對此診斷意見一致。他們在開刀房翻箱倒櫃,找到可以開腦的工具,手搖骨鑽和鋸刀,協力開刀近八小時,成功完成花崗石醫院首例開腦手術,挽救病患寶貴性命。
民國七十二年金門花崗石醫院首例開腦手術是由胸腔內科高尚志醫師最先診斷,神經外科蔡行瀚醫師主刀,胸腔內科高尚志醫師擔任助手,歷時八小時手術,成功救治頭部外傷「硬腦膜上出血」的王姓病患。
有幸前後結識二位創造歷史的前輩醫師,跨越時空的巧合,得以補齊歷史的拼圖,完整記錄英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