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日報60週年】遠鄉近情,點點滴滴在心頭:我與《金門日報》二十五年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元。
點閱率:594

剛讀過上一批次的報紙,又盼望下一批次的到來,《金門日報》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金門日報》內容非常豐富,時政、縣域建設、人事往來,藝文之外,還有金門史跡、古代人物及其詩文的內容,頗吸引人。
近在眼前,遠在天邊。早年對金門的認識應了這兩句話。近在眼前,地理位置,金廈兩門相對,一葉可航;遠在天邊,心離距離,夢魂難到。
二十五海里,走了五十二年
詩人張國治說:二十五海里,走了五十二年,花了五十二分鐘。2001年元旦,開啟金廈「兩門對開」模式。當年二月,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許文辛率老年探親團回金,許會長《破冰之旅》一文紀其事甚詳。第三批探親團,年齡放寬,我作為副團長,跟隨許會長第一次踏上故土。振良先生領我到長春書店拜望長慶先生。長春書店兼零售《金門日報》。生平第一次見到《金門日報》,新奇,驚歎。沒想到從此我便和《金門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至今已經長達二十五年。
2002年夏,我當選福建金門同胞聯誼會第六屆會長,下半年,《金門日報》社定期免費贈送,每十天寄一次,為過去十的報紙,郵路大約五天。讀到的雖然是五六天前、甚至十多天前的報紙,還是很新鮮的。《金門日報》贈送,除了我,還有前會長許文辛先生及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等六個同鄉聯誼會。許會長在任時,要求各聯誼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和工作人員務必讀《金門志》和《金門日報》;讀《金門志》,瞭解金門的過去;讀《金門日報》,瞭解金門的現在。不讀《志》和《日報》,兩眼抹黑,如何與鄉親交往、聯誼?我對金門文史本來就有濃厚興趣,許會長說得很在理。剛讀過上一批次的報紙,又盼望下一批次的到來,《金門日報》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金門日報》內容非常豐富,時政、縣域建設、人事往來,藝文之外,還有金門史跡、古代人物及其詩文的內容,頗吸引人。2013年,我卸任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職、任榮譽會長,《金門日報》持續寄達,一直到電子版流行為止。十多年前,我三次到台灣任教,每天必定跑圖書館一讀《金門日報》為快,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
前幾年,廣陵書社、《文學遺產》雜誌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分別成立二十年、五十年、六十年,我都寫了紀念文章,我的紀念文章都寫到我是這家出版社、雜誌社的讀者和作者。《金門日報》建社六十年,前三十五年之事,一無所知,後二十五年,我成了它的讀者,二十年前,更成了它的作者。二十年前,有感於師友贈書日益增多,擬出一本小書名曰《師友贈書錄》,一百篇,記錄師友贈書的過程以及與師友的情誼。太太的學生金門人葉宗禮,時常來舍下寒暄,言及他高中的老師洪春柳,一日,宗禮從金門攜洪春柳老師新著《浯江詩話》相贈,此書圖文並茂,裝潢樸素精美,賞心悅目,心血來潮,遂將《浯江詩話》作為《贈書錄》的第一篇,投《金門日報》副刊,刊於2005年9月14日,20日副刊又刊載〈師友贈書錄小引〉。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稍加統計,從2005年9月至2025年7月,我在《金門日報》副刊發文四十二篇。我在各類報紙發表的文章估計在百篇出頭,《金門日報》約占十之三,數量可觀,今後還將持續寫下去。
金門的鄉人與鄉情
四十多篇文章,大多數寫的是金門的人和事。蔡獻臣、蔣孟育、許獬、蔡復一、盧若騰、林樹梅……這是金門古代名人;李錫奇、楊清國、許丕華、王水衷、陳德昭、黃振良、陳長慶、李炷烽、洪春柳、施志勝、蔡振念、張火木、楊天厚、牧羊女、陳能梨、黃世團、楊樹清、黃克全、陳慶瀚、張國治、陳永富……這是金門當今的文化清流。文章還有一部分是序文,是為王水彰、呂成發、葉鈞培、王振漢、吳奎新、孫國欽、陳成基、劉國棋、陳秀竹等人的著作寫的序。二十多年間,我有兩段台灣本島和一段金門教學的經歷,這三段時間為《金門日報》寫的有文章比較多,主題一是台灣紀遊,一是金門的鄉人與鄉情。金門鄉人鄉情提及李台山、黃獻平、黃吉瑜、李淑睿、戴德滿、李寧源、林永輝,及許多同鄉會的理事長、總幹事。還有一篇文章記敘我到中正大學作金門文學的專題演講,諸種台灣文學史都將金門文學摒棄在外,心中甚不平,借機大聲疾呼,為古今金門文學發聲。
敝帚自珍,人之常情,我對發表在《金門日報》的為幾十篇文章似更加偏愛,有十多篇收入我的《東吳手記》(蘭臺出版社,2011)、七八篇收入《高山清澗水藍》(海峽書局,2015)、四五篇收入《閩海漫錄》(鳳凰出版社,2024),流傳較廣。不少朋友很喜歡這些文章,〈長春書店裏的陳長慶〉,長慶先生不僅將此文編入他的《陳長慶文集》,而且編入他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帶一把黃河土回金門》發表二十年之後,振良先生將此文移來作他的新版書之推薦序,一篇小文,竟有如此生命力。顏立水是居住在同安的金門人,對金門文物歷史有很深的研究,《顏立水〈金同集〉》一文發表,顏太太來電,電話那頭幾度哽咽,以為文章是顏立水的真知音;此文後來還收入《顏立水論金門》一書(金門縣政府,2008)。〈楊樹清的大書包〉,二十年來,樹清不時掛在嘴上。那篇文章無非是看到樹清書包裡的許多金門寶貝,《金門日報》,金門海報、金門,高粱……興發而寫,樹清多次說此文應當收入中小學課本。後來我又寫了一篇〈楊樹清的小本子〉,自己感覺就沒那麼好了,而樹清仍然很在意。
《金門日報‧鄉訊版》,此版有一個「星期人物」欄目。《鄉訊版》,楊樹清是首任主編,在他手上出了數百期,繼任者又不斷往下編,入選的鄉訊人物相應也有數百人,以至於成立一個「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影響甚大。由李台山先生倡導,牧羊女策畫,楊樹清主編,出版《金門鄉訊人物志》十冊,收錄《金門日報》發表的文章四百多篇,分門別類,規模宏大,2012年4月24日在臺北錦華飯店首發,適逢臺北市金門同鄉會換屆,冠蓋如雲,高朋滿座,相爭先睹為快,我也是《人物志》中的一個「人物」,躬逢盛會,心情大好。樹清之後,欄目主編幾易其主,記得我在中大教書還接受過採訪。陳永富先生接手之後,再次採訪,以〈陳慶元:任福建省金聯會會長11年,培養金門籍博士20人〉為題,2021年4月10日發布。不數月,閱讀量達到五千。金門籍博士20餘人,除了上文提及的施志勝等,還有洪憶青、陳海贊、陳炳容、李木隆、董群廉、何銘輝、寧國平、王石堆、莊唐義、李錫敏、蔡志堅、李雅高等。水富的文章結尾說:「陳慶元在金大客座期間,校長黃奇曾有意將他留下來當專任教師,由於箇中原因未能實現。陳慶元的最大心願,是根據族譜記載的方位,尋訪烈嶼祖墳,上香磕頭。他也曾經想過,傾一生積蓄在家鄉買一處宅第以終老,看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意味深長。
鄉訊是一個鮮明的特點
繼楊樹清《金門鄉訊人物志》十冊之後,陳永富又將他接手後的鄉訊人物,編成《金門風雲‧鄉訊人物》五冊,前後共十五冊,煌煌巨著,金門當代重要人物差不多盡入囊中。我對金門鄉訊人物專欄的學術評價要點是:每篇文章寫一個人物,因為文章的紀實性質,實則為人物傳記。如果將數百篇文章分門別類,則成為「政事傳」、「文藝傳」、「技術傳」、「海外傳」……這樣的類傳,將來金門縣再編新志,可供參證。因為寫的是當代的在世人物,又兼有報導功能。幾任編輯不是作家就是詩人,很有文采,所以人物傳記又具有鮮明的文學性。結論是:星期人物傳記的也是文學作品,它的文學屬性屬於人物類報導文學之範疇。人物傳記報導,是《金門日報》辦報的一個鮮明特點。
當我寫這篇小文的時候,《金門日報》那些文章中的人和事,點點滴滴都浮上心頭。本文只能點到即止,掛一漏萬,遺珠之憾難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