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日報60週年】生命的履痕:我在金門日報的青春歲月
趙伯齊是二度金門,〈浯江夜話〉因顏伯忠的爭取而誕生,第一代的寫手是:繆綸、趙伯齊(叔夷)、顏伯忠(風衣)與李福井(終南山)。如今只有我碩果僅存。
今年10月31日是金門日報創刊一甲子,人生有幾個六十年呢!歲月匆匆催人老,時代已經翻篇了,許多長官、同事多已故去,雖然想說已沒有機會說的了。那麼我不揣簡陋,就趁這個機會說說戰地政務時期,我的青春歲月與金門日報相濡以沫的關係。
民國54年我唸金城初中二年級之時,金門日報創刊了。那樣的新聞喜訊依稀還迴旋腦海中。這時的金門日報,是在原有的正氣中華報的軍報之外,另闢出一個地方新聞版,作為報導、溝通與宣導政令的管道,發行人是政委會秘書長,社長是軍職調派的上校。這時是政戰學校新聞學系出身軍官的升遷管道、專業領域。
正氣中華報的籃球隊,軍民對抗賽常常得勝,讓正氣中華報露臉。社長曾文偉、謝海濤因此非常重視,著意的培訓。球隊成員顏伯忠、張春傳與陳伯芬等,三不五時就到金城初中校園比賽或者是練球,跟我有了第一類的接觸。
金門日報 第一代編輯人
金門日報創刊的第10個年頭,那些當年在金城初中賽球與練球的籃球好手,竟然成為我的工作伙伴。民國63年10月1日我進入正氣中華報服務,派令是司令官發的「政」字。當時顏伯忠編金門日報二版的地方新聞,陳伯芬是記者。我去接軍職徐茂珊的職缺、張春傳的工作,編正氣中華報二版的軍事新聞。我算是廁身金門日報第一代的編輯人。
那個球衣7號,騰空一躍拔地而起的「金門籃球飛人」張春傳,我尊之為啟蒙師。我上班第一天之後,他就沒再出現過,準備去履新當金沙鎮長了,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編輯自己去摸索。
這是單打雙不打的時代,報社的檢排廠、校對都在地洞裡。顏伯忠是球隊的領袖人物,一言九鼎,工人都尊稱他為「顏先生」;我是新人,沒人脈,沒經驗,一切得自行從頭學起,常被檢排工人欺生。
我是吳維和社長任內進去的,總編輯是李萍(曉南),編輯主任兼副刊主編是林文雄(林翁)。他門兩人輪流寫方塊,隔天寫一篇,常要搜索枯腸,日子久了寫不出新鮮題目,稿費也賺得蠻辛苦的。
奉命寫方塊 初聲試未啼
有一天林翁要我寫一篇方塊試試,不拘題目,也不限字數。我是初生之犢,就寫了一篇〈氣話哲學〉:
天生萬物有一種不變的理則,乃是物物相生,物物相剋的道理;存在於其間者,也有一股超乎常然,融合物化的東西在焉。
這種東西不是一成不變,摸得著看得見的形體,而是雜然與天地合一,造化同功;我們通常稱這種為氣,氣賦形於天地之間者,就是文信國公所說的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的浩然之氣,充乎於人體者,上則為英雄賢豪,下則為引車賣漿的販夫走卒。所以孟子教人要養氣,氣盈則理盛,卓然不可奪,領袖平居則以寓理帥氣自勉。
一個人要是能駕馭氣,而不低聲下氣,就能不隨波逐流,與世俯仰,也就不會逞匹夫之勇,剛愎而自負了。蘇子瞻論天下英雄豪傑以為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以其所挾持者大、所懷抱者遠的緣故;所以太史公能隱忍苟活,忍千秋不平之氣,而發乎曠世磅礡之論,行以雄深雅健之文,為歷史留下熠熠瑰寶。
古人說: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居常有人題詞勉勵,要與古今聖賢爭志氣,不可與世間無聊之人爭閒氣;可見人還有很多的閒氣,這種不入格的氣可以分為多種。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裡,有時要生氣,氣可大可小,全看客體引發的程度而論,這種氣多得不勝枚舉,有老爺脾氣,有少爺脾氣;更有少奶奶的雌氣,常會蓋過雄氣,古代君王不惜千金買一笑,史乘有之。如果發為河東獅吼,將令你為之手麻腳軟,氣虛體弱,整個臭皮囊氣餒而縮,看你七尺堂堂,再能耍多少手段。或是雷霆大發,勃然意氣,一時難消,這也要當心,如果這氣塞在一個不高不低,不前不後,在膏之下,在肓之上,這下慘了,藥石所不能攻,針灸所不能達,如此嘔氣,不得舒暢,輕則腸胃發炎,重則氣結身死,不可不慎。
因為氣是養的,如果養的是浩然之氣,就可以正道直行,開門見天地,心無纖塵;如果是放辟邪侈之氣,就是滿腦子汙濁,言行乖張;如果是小家子氣就有一點見不得人;如果是暴虎馮河,就是匹夫之氣;要是涵養不深,進寶山而空手回來,就顯得土里土氣;假使平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一定常常生人家的閒氣,這是無聊氣。
古人常以天地的變化也歸到氣頭上來,所以聖君賢相上體天意,下恤民情。宰相的主要職責就是燮理陰陽,調和萬物,氣和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氣否則疾疫橫行,盜賊滋生,這時候宰相要辭職,皇帝也要郊告天地,可見這種氣常見其然,而不見其所以然。
這篇文章交上去之後,有如石沉大海,沒有下文。不久之後曉南寫方塊寫出了問題,被認為離間空軍與海軍的感情,調了回去;趙伯齊接手總編輯,社長後來也換上了繆綸。
浯江夜話元老 碩果僅存
趙伯齊是二度金門,〈浯江夜話〉因顏伯忠的爭取而誕生,第一代的寫手是:繆綸、趙伯齊(叔夷)、顏伯忠(風衣)與李福井(終南山)。如今只有我碩果僅存。
檢視手邊資料,發現民國64年1月2日,我寫了一篇〈時間的播種〉:
假如時間是有生命的,則萬物的發榮滋長,生生不息,都代表一種活體;如果時間是沒有生命的,那麼宇宙只是一個空靈、虛體的。時間本身並不存在,只有我們存在的時候才感到時間存在的事實。
如果這是我專欄的開筆,那麼〈浯江夜話〉應是在63年年底登場的。至今已滿溢半世紀了。由此推論,我寫〈氣話哲學〉就更早了,可能是24歲剛畢業不久的事。〈浯江夜話〉我已寫超過50年了,可列入金氏紀錄。
編採人員晚上合在一起上班,記者交完稿就回海邊的宿舍,編輯則吃了老兵李堯煮的夜點之後繼續發稿。下班都已是凌晨了,夜闌人靜躺在床上,只聽濤聲亂耳。才有我後來寫的〈聽濤隨筆〉,顏伯忠寫的〈生活走筆〉。這是〈浯江夜話〉的再進化。
本地的編採人員,白天只有我一個人包伙留社,跟社長、總編輯、編輯主任與經理等一起同坐主桌吃飯,彩印廠與檢排工人另在下方坐了幾桌。我白天無所事事,有一點空虛與寂寞,就常到山外僑聲與中正堂看電影。傍晚則漫步成功海邊尋思。
致電譚縣長 請安排機位
67年元旦,寫下了自己的心情日記:「我像一隻孤雁,翱翔在天空中,尋覓棲息的地方。」13日我在報上看到民生報要創刊徵聘編輯。我的假期是1月10日起至1月23日止,我應徵資料準備好了,但是一直排不到機位。眼見時光飛逝,讓我心中著急。
我終於按捺不住了,1月16日:「今日打電話給譚紹彬縣長,請幫忙排個機位,果然奏效。明天早上六點半報到。」凌晨三點鐘下班,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早上五點就到山外市場買海蚵、黃魚與螃蟹,當天下午到了台北。
我那時心無旁鶩,腦筋很靈活,自學自悟,把枯燥、刻板、嚴肅的軍事新聞,標題下得活潑、生動而有趣,引人入勝。我一去台北陰錯陽差,二月一日就上了中國時報的編輯檯,立馬寫信回來辭職,社長是李彥博。我在金報服務了三年四個月。
不久之後在永和福和橋頭碰到林翁,他說:「你離開了,金門日報就沒人了。」透露了他當初壓稿是有用意的。
金門日報是我職涯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就不會有以下的每一步,飲水思源,金門日報是我的「母報」。而我能進金門日報,吃果子拜樹頭,特別感謝恩師李養盛先生的提攜與力薦。
回首前塵往事,我從一個地方的小型報,投身台北全國性的大報,不再是翱翔天際的一隻孤雁,親歷了台灣報業發展最輝煌、燦爛的黃金年代,這是歷史的機遇,從前線到後方,人生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了;我不論在職場上或是寫作已盡其所能了,自許一輩子當三輩子過,稱得上活出全部的自己,也算不負此生,沒有遺憾的了。
海濱鄒魯,文章華國,謹以此文為金門日報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