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日報60週年】六十少年時,整裝再出發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333

母親難以看報,有一天卻聽到報紙了,氣嘟嘟打了電話過來質問,「你怎麼寫誰誰誰的媽媽,跟阿兵哥怎麼樣了?」
山珍海味,從何下箸
報社邀約《金門日報》六十周年專文時,我是婉拒的,六十年,非常龐大,有點面對山珍海味,不知從何下箸的糾結,雖然婉拒,腦袋瓜子卻總在想報社與我的連結。
就讀國小時,日報跟我是有距離的,讀報是大人的世界,課堂上也沒有老師宣導可以投稿,少數可以閱讀報紙的機會,竟然是冬天時分,住昔果山入口處的退伍老兵老劉,在霧深的清晨沿途海喊著「油條喔、油條喔」,而母親有心為孩子們嘗鮮,買了幾份的時候。
油條,把報紙浸染得幾乎透明,跟林間捕捉的蟬翼,就有點雷同,透明、薄薄的,蟬是有趣的幾何紋路,報紙則是寫得滿滿的新聞以及照片。再與金門的報紙結緣,該是楊樹清主導的《金門報導》,雖然此報非彼報,有了「金門」兩字就是不同味道。
母親「聽」到報紙
母親難以看報,有一天卻聽到報紙了,氣嘟嘟打了電話過來質問,「你怎麼寫誰誰誰的媽媽,跟阿兵哥怎麼樣了?」我被問得滿頭問號,母親接著補充,說是誰在《金門日報》看到我小說,我更納悶了,二十世紀末,我尚未出版《金門》散文,與同鄉認識無幾,終於真相浮出檯面,是報社編輯喜歡我某一篇小說,逕行刊登了。
選摘文章的事情,在訊息不發達的時代經常發生,我面對生氣的母親,祈求她別心臟病發才好。
還好文章分享,不單是負面,也不少正面。散文集《金門》出版以後,不少鄉親紛紛投稿副刊,發表想法,我獲得報社轉知,起筆回應,開始一連串、可能長達一年的「書信」往返。沒有臉書、沒有交際傳媒的時代,我們都很有耐心,尤其記得一位女性、林姓讀者,一來一往,可能五六回合。也是我的一段珍貴回憶。
浯江夜話一寫兩百篇
與《金門日報》「正式」建立往來,該在表哥李福井從時報系統退休,進入報社以後。當時知道他二度就業,難免心疼他半夜上班,凌晨才下班是常有的事。他有一天建立專欄作者群,把我也算上了,有每月一篇跟每月兩篇的規律,當時我還在想,我十二歲就離開金門,我能寫甚麼呢?沒想到一寫十幾年,保守估計該有兩百來篇了。
報社歷經社長、總編輯等,常碰到的是翁維智,在金門與台北的藝文場。我還記得有一年黃雅芬社長邀約,我們在成功吃鍋貼,更沒有想到我多年後訪美國華盛頓,下榻的作家九里安西王(王志榮夫妻)是她的好友。於是在華盛頓,便也飲高粱、聊家鄉事。
《幼獅文藝》上班期間,每天中午拿取便當,我一定點選報社網頁,看看古寧頭老厝怎麼了、后湖海灘演唱會盛況、水獺等稀有物種面臨什麼樣的生存危機,有時候也看屬性偏硬的社論,佩服各方面賢達,能把問題看得深,且提供解決之法。有時候正巧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浯江夜話」欄目上,這時候,我也當起讀者,再一次閱讀金門各樣事蹟。
九月,浯島文學獎評審會議結束後,晚上在金瑞飯店閒聊,曾經任職報社、現任文化局長的陳榮昌,細述他年輕時,那些莽撞、尖銳但也珍貴的報導,同時也擔心人事拖累報社革新、閱報習慣導致訂戶難以激增。十年是一個關卡,我主編《幼獅文藝》時,歷經它的五十與六十周年,每次都利用機會,思考雜誌如何因應當代、怎麼除弊以後再精進?期許《金門日報》也在「六十」這個關卡上,營造擘劃它的下一個六十年。
謹以〈勿忘我〉小詩一首,獻給母島母報。

勿忘我
戰火以鉛字體落款
每天存點歲月零頭
文字的零存整付
攤開來
有些人走成殘影
在歲末時的景深
招著手
說:勿忘我

更有些日子與人
在砲襲與栽地瓜間扎根
落彈與潮汐中搶灘未來
天光以前
昨日塞進印刷機器
捲軸滾動
歇息時
分食豆醬與饅頭

和平是換了顏色的季節
從砲彈開花
到政治結果
花季有短有長
能折與不能攀附的枝條
一一走成腳印
沒有挑食的報紙
只有父老立場

被看著學步
也被看著長大
日子是沒有暫停鍵的放映機
往前是新版本
回頭是舊的拷貝
勿忘我
我是走遠的人
天天回首與歲月的牽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