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日報60週年】那一灣閱讀的海洋

發布日期:
作者: 王瑀。
點閱率:285
字型大小:

於外島貧脊的課外資訊,《金門日報》是唯一的窗口。尤其副刊,成為我的祕密花園。燕南山、歐陽柏燕、楊樹清、林媽肴、牧羊女……這些名字對我來說遙不可及。
鄉愁閱讀
有一種閱讀,名為鄉愁。
它如同海水裡隱隱的鹹味,像浪聲一波波湧回心頭。若追溯記憶裡最初的閱讀,那便是《金門日報》──兩張薄薄的紙頁,卻開啟了通往文字浩瀚海洋的門扉。
童年時光,村裡極少有人訂報。大多數家庭沒有餘裕將心思投注在新聞。於是,要看報,不是到里長家,就是跑到金城車站附近的公告欄。斑駁的牆壁上,幾頁新貼的報紙。油墨氣息隨風逸散,混合著近海的鹹澀。紙角在東北季風裡沙沙顫動。每當放學歸來,總是踮起腳尖,一行一行細讀。
秘密花園
對於外島貧脊的課外資訊,《金門日報》是唯一的窗口。尤其副刊,成為我的祕密花園。燕南山、歐陽柏燕、楊樹清、林媽肴、牧羊女……這些名字對我來說遙不可及。讀完文章,總會低下頭,卻在心底燃起一盞小小的燈火。
那時候的閱讀,是一種微苦的享受。苦在雙腳的酸麻,苦在報紙總與風相逐逐;樂在字裡行間,能窺見島嶼之外的浩瀚天地。
上了金城國中後,不再只是讀報,而是渴望讓自己的文字躍上那張紙。於是,選了一個筆名,開始學著投稿。
夜裡的書桌,燈光昏黃。鉛筆在稿紙上緩慢摩挲,寫到手指僵硬仍不忍停下。刪改、重寫;揉皺的紙張堆成小丘。最後,才將滿意的稿件摺好,慎重放進信封。清晨投入南門里公所旁的郵筒,那「咚」的一聲落下,像石子擊進心湖,泛起一圈圈期待與忐忑。
第一次見到自己的作品刊登,是在學校的榮譽欄。筆名清晰躍然紙上,胸口的悸動如焰火驟然炸開。那份雀躍,無人知曉,卻照亮了整個青春。自此,看報的眼神全然不同,那不再只是字,而是與自我的對話。
那年冬日
〈盪在古崗湖的冬日〉,是最初印記。那一年冬日,天空灰白,湖畔冷冽而孤寂,我將靜謐傾訴於字裡行間。文章刊登後,才意識到:文字,不再只是作文,而是青春的寄託,是文學的第一道召喚。回望當年,才明白,自己最早的鄉愁,竟是經由一張報紙,被印刷、被傳遞,讓島嶼與自我悄然互訴。
歲月推移,離開島嶼來到台北。新聞在手機螢幕上無聲閃現,資訊汩汩而來。可再快再新的流動,都不曾給我當年公告欄前的顫動。
每逢歸鄉,仍會到金城老街的書報攤,買一份《金門日報》。新鮮的油墨味裡摻著舊時的熟悉。總先看鄉里消息:誰家的女兒出嫁,哪位老人辭世,哪座廟宇即將普渡。這些細碎,台北媒體從不關心,卻是心底最踏實的風景。
偶爾仍提筆投稿《金門日報》,如〈暗眠的那齣戲〉、〈父親〉、〈珠浦石巷老家〉、〈記我們青青子衿-再平同學〉……那感覺,像與老友重逢,舉杯一口高粱,讓飛白的髮絲任歲月湍飛。
有一次讀到一篇訪談,主角竟是昔日教導我的老師。字句之間,依舊是記憶裡那般溫厚。剎那間,彷彿看見時間在紙張裡緩緩闔合--踮腳仰望報紙的少年,與手捧報紙的此刻之我,在記憶深處悄然重逢。
一口高粱
《金門日報》陪伴我走過童年與少年,啟蒙了對文字的熱望,也見證了來去沉浮。它不再只是一份新聞紙,而像一只舊陶罈,靜靜盛裝著風聲、鄉音、人情,以及被時光釀成的鄉愁。
如今再翻閱,已不急著尋找自己的名字,而是靜靜讀著島嶼的日常,讀著那仍舊存在的根。那一刻,我明白:有一種閱讀,叫做《金門日報》;而有一種深沉的安慰,叫做鄉愁,如海浪終歸於海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