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日報60週年】文字渡海登岸:我與《金門日報》的緣起
旅程之餘,我獨自走訪後浦總兵署與巷弄。在昏黃燈火與細雨間,我看見「胭脂磚縫滲出赭色的光陰」,也─感受到「黑金石在暗處反芻聖旨」的歷史回聲。這些詩句般的印象,讓我深知金門不僅是一座島,更是一部行走於街巷之間的史書。
時代的座右銘
說起金門,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或許是八二三砲戰的歷史硝煙,「毋忘在莒」的精神標語,或是貢糖、菜刀等家喻戶曉的名產。這四個字曾被鐫刻在金門的大石上,作為時代的座右銘,提醒世人不忘復國的初衷。然而,當它今日依舊矗立在島上,已超越當年的軍事意涵,而成為一種文化記憶與精神象徵,見證金門在戰火與和平之間的轉身。
我的印象過去也差不多停留在這些符號。雖然朋友常說起小三通的便捷,我卻總習慣選擇直航,始終沒有踏上這片島嶼。
直到今年三月,因陳復教授的牽線,受福州閩台家園李宛芯執行長之邀,隨「閩台書院交流團」一行來到金門。這一次初遊浯島,卻意外開啟了我與《金門日報》的因緣。
悄然完成一種轉化
交流團的行程安排充實又熱情。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特別請李松財兄接送,席間結識《金門日報》的幾位好朋友。接著,我們參觀翟山坑道。坑道內曲折幽深,牆壁仍隱隱透著當年戰備的嚴肅氣息,而此刻卻有一群白鴿在暗處棲息。它們自在地梳理羽毛、低聲咕咕鳴叫,彷彿將戰火的回聲溫柔稀釋。那一刻,我感覺到金門已悄然完成了一種轉化,從軍事的島嶼,走向和平的象徵。
我們也拜訪文化局,受到陳榮昌局長熱情接待。旅程之餘,我獨自走訪後浦總兵署與巷弄。在昏黃燈火與細雨間,我看見「胭脂磚縫滲出赭色的光陰」,也感受到「黑金石在暗處反芻聖旨」的歷史回聲。這些詩句般的印象,讓我深知金門不僅是一座島,更是一部行走於街巷之間的史書。
花磚折射的光譜
臨行前,我心想這一趟不應只是過客的匆匆一瞥,便寫下三首詩,〈金門首日紀事〉、〈海霧起時訪燕南書院〉、〈霧夜穿行後浦的經緯〉。詩裡有「花磚折射的光譜」,也有「金門大橋在霧中隱現,如擱淺的青銅編鐘」;既是旅途中的目擊,亦是心靈在文化、歷史中被觸動的迴響。
沒想到,這三首詩竟在短短半個月後,於《金門日報》副刊《浯江副刊》連續三日刊出。據樹清兄了解,1992年金馬解嚴、開放三十多載以來,從《正氣副刊》演化而來的《浯江副刊》累計作者群可能超過一千五百人,作品刊登往往需等待數週甚至數月,有人甚至排隊兩年。而我的詩作能在初訪後不久即刊出,且連續三天見報,實屬難得,也讓我分外驚喜。
自此之後,我與金報的文緣便一發不可收拾。自四月起,每個月都有作品陸續刊登。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榮耀,更是一種牽絆。透過報刊,詩文成了我與金門的橋樑,將島嶼的風景、人情與歷史持續帶入筆端,也讓更多讀者與我一同重溫這份感動。
金門,於是再不只是戰役與標語的象徵,不只是貢糖與菜刀的記憶,而是一座可親可感的文化島嶼。它有燕南書院晨鐘暮鼓的餘韻,有後浦巷弄裡的古厝燈火,有翟山坑道白鴿的悠然安詳,也有報紙副刊上一字一句的共鳴。
這段因緣提醒我:文字從不孤單,它會找到與人相遇的途徑。就像我與金門的故事,因一場交流之旅開始,因《金門日報》的版面延續。當詩與攝影在報上見刊,那份屬於浯島的氣息,也隨著報紙的傳遞,悄悄進入更多人的心中。從烽火、鉛字中淬鍊而出。
〈文字渡海登岸〉小詩一首,頌贊金報甲子之慶。
文字渡海登岸
金門 曾是砲聲
「毋忘在莒」的石刻
貢糖的甜
菜刀的鐵
我拒絕小三通的渡口
直到今年三月
雲層在八千呎上托起茶香
鐵鳥腹中
孵化出一座島嶼
燕南書院的燕尾
啄食雲絮
翟山坑道裡的鴿子
咕咕低語
把戰爭化成柔白
後浦的巷弄
胭脂磚滲出赭色光陰
黑金石反芻聖旨
雨絲告解敬字亭
歷史在瓦當間呼吸
臨去前
我寫下三首詩
三月十七至十九日
連續刊於浯江夜話
像一場不期而至的召喚
自此 每月
文字渡海登岸
金門不再只是戰役
而是一座文化的島嶼
報紙版面
摺疊我初來的腳印
也將浯島的氣息
寄往更多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