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鹹菜鴨
有一種味道,是一封寫在鍋煙裡的家書,一打開鍋蓋,蒸氣就把思念推到眼前,湧現出跨時空的思念。
對我來說,那個味道就叫做「鹹菜鴨」。
阿嬤的拿手好菜,原本不是鴨,而是「鹹菜鵝」。
常住鄉間的阿嬤總是聽鄉里間流傳:鵝肉太毒,孩子吃了會影響成長,但究竟是怎樣一個影響卻也是不得而知、無法求證。
再加上看到人手一本農民曆上,食物相剋圖裡畫了隻大大的鵝,阿嬤雖不識字但辨識出鵝的能力是沒問題的,這更讓她心裡忐忑,深怕孫子吃到不知道會弄壞身體的哪些部分,阿嬤就此果斷地把鵝換成了鴨,於是這道料理便成了獨一無二的「鹹菜鴨」。
有人說,愛是一種拯救。對我來說,阿嬤的愛,總是具體地端上餐桌。
小時候,印象中她不曾抱過我,卻總記得她背影微微佝僂地在灶腳前忙著,爐火照紅了她的臉,她一邊翻動炒鍋,一邊準備快鍋,一步一步把這些細細的思量都熬進湯裡。
我常常想,若不是阿嬤這樣專注地誤聽誤信又不求證,這道菜就不會有出現在生命裡的因緣。
鹹菜鴨的味道,是鹹,也是暖。
鴨肉的濃郁,被鹹菜的酸香稀釋,鹹菜的酸香添嫩了鴨肉的柴澀,湯頭澄澈卻帶著溫潤豐富的湯色底蘊。舀一勺入口,先是鹹香油潤,接著湧起回甘。那碗湯,不只是童年解饞的料理,更是一種庇護:阿嬤想要用食物,替我們加滿生命成長原動力。
傳統裡,鹹菜鵝是節慶裡的家常滋味,特別是在寒露之後,秋風漸起,在秋收忙完後,人們用醃製過的鹹菜和肥美的鵝肉燉煮,既暖胃又能為即將到來的冬季預作抗寒準備。那是一種鄉間相傳的常識,也是一年四季輪迴的飲食智慧。
嘉南平原的土地肥沃,《諸羅縣志》曾載:「田盛夏始播,不耨荼蓼而黍稷自茂,藉草以待有秋。」
若連五穀都能這樣輕鬆收成,可想而知,那蔬菜瓜果的種植更是容易。
而雲林大埤當地製造的鹹菜有著豐富鹹香酸氣味,路邊田邊常常看到累石槽池或是藍色大桶,裡面存放的多半就是農家自製的醃漬酸菜,尤以舊稱「三塊厝」生產的更富盛名,熬起湯來那風味特別不一樣,不會死鹹單調。
然而,阿嬤用一份關懷跟巧思,把它改寫成「鹹菜鴨」。
這樣的改動,就像是她把自己生命能給的,全部傾注在最關注的家人上。為了孫子不受飲食禁忌而牽絆受累,她讓這一道菜,成為家族裡獨一無二的特有意義。
每逢年節,餐桌上的菜餚總是豐盛,但我最期待的,始終是那一鍋「鹹菜鴨」。
慢慢大家年歲漸長、生活富裕,開始注意起健康跟營養搭配,也是多少帶著對醃漬食物的一些猜想,有人說它太鹹不健康,或覺得吃多了上火皮膚癢,而讓這道菜慢慢參雜進其他的味道跟無端想像,可我卻覺得,那鹹香味正是家裡的標記,在成長的歷程裡有著多重的價值跟意義。
清明緬懷祖輩時,人們往往帶著雞鴨魚肉去祭祖,而我心裡最想獻上的,其實是一碗「鹹菜鴨」。
端午時,粽葉飄香,但我也還是仍期待著廚房裡飄來熟悉的湯氣。
過年前,家人忙著料理蘿蔔糕、發粿,而我總在想,若能再喝一口「鹹菜鴨」,那就是最好的團圓。
阿嬤走後,我再也沒有嚐過那樣的滋味。市面上的鵝肉店,或餐館裡的鹹菜鴨,無論火候多講究,調味多精準、湯味醇厚又香濃,甚或加上各式香料,可都差了那麼一點。差的不在手藝不在料理技巧、也不在食材新鮮配料多樣,而是一種只屬於家的溫度。
對於家常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無法割捨或妥協的味道堅持。
很多年後,我認識了一位朋友。
這位朋友的母親有著非常厲害的廚藝,但凡台灣跟客家料理、南北甜食小點、甚至還有一些手路菜都十分擅長,而且從小就展現做菜的天分,就像所有的媽媽一樣,朋友媽媽每天為家人準備很多美味又豐富的餐點,所以這位朋友也不負母親的期望,長成了高大個子跟寬厚心胸,更樂於分享。朋友成年後經歷母喪,雖一邊保持工作型態的生活,卻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陷入嚴重的憂鬱,也曾經歷過一段東西奔波的求醫看診生活,幸遇良醫而能解開生命中對這些美食、味道跟母親離去所雜揉的記憶風暴,雖不好細問對方解開心鎖這其中的種種曲折跟關鍵處,但經歷過人生中每天三餐都能吃到的種種美好飲食,有天忽然消失不見無法再現,那至此往後的日常三餐的每一刻,若心裡生出比較,每吃一口都清清楚楚知道這口的餐點跟之前母親親手所做餐點的種種差異時而心裡有所抗拒,那麼吃東西的快樂感受的確就沒辦法享用了,而且一天三次的折磨,一定讓人餘生都痛不欲生。
食物是愛最直接的表現,而愛能改寫一道菜的命運。
阿嬤用愛,把「鹹菜鵝」改成了「鹹菜鴨」,相信每個人的生命裡也都有這樣一道意義特別、滋味豐富的「鹹菜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