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日報60週年】毋忘金門日報一甲子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漢平。
點閱率:717
字型大小:

海外華人的思鄉之情,是創作原動力。古今中外,飄流天涯的文人,經常文思泉湧。靈感出於家鄉的愛、異鄉的愁、旅居的新奇感、東西文化的衝擊省思。
報紙是城市的燈塔
故鄉,金門,如一顆滄海明珠,光芒四射,照耀在東海、南海之間。自古以來,是淘金之門、華僑之鄉,是通往南洋、西洋、東洋的樞紐。它也是金城湯池、海防前哨,俞大猷、鄭成功曾駐紮在此。它處於歷史地理交會點,是產生英雄、美酒、傳奇故事、戰地報導文學的地方。
這次風雲際會,從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炮戰,到兩岸交流,更是台海、亞洲形勢轉捩點,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全世界注目的焦點。
報紙是城市的燈塔、靈魂,它能照亮城市方向、振奮人心士氣、提升社會風氣、美化生活品質,描繪出城市面貌、風土民情。
多少年來,《金門日報》像海明威在深夜燈光下,所寫的戰地日記,風雨無阻、勇往直前,每天用風雅、雄奇的文字,報導故鄉消息,為這個偉大時代,做最好的見證。
已經一甲子了嗎?時間過得真快,《金門日報》堂皇浩蕩,到達一個值得歡欣鼓舞、熱烈慶祝的重大里程碑。這段時間中,我也在濃濃鄉情裡,從童年成長為花甲少年,經歷了漂流歲月,從金門到台灣,再遠渡重洋,到美國加州。
無論漂流多久、多遠,故鄉金門永遠在我心中,主宰著生命中的信仰信心、生活中的一舉一動。
我的另一半吳玲瑤
我的愛情,也和鄉情一起成長、漂流,因為我的人生伴侶、另一半,也是金門人,她是我青梅竹馬的玩伴,到美國之後,我倆重逢,結為伴侶,一起建立起快樂家庭,度過了幸福美好的人生。
她是知名金門籍幽默作家吳玲瑤,她幽默樂觀、笑口常開、人緣很好。她有「海外華人半個世紀的幽默代言人」之譽,是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十屆會長,著有《明天會更老》、《女人的幽默》、《美國孩子中國娘》等56本書,在《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有多個專欄,主持電視節目,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地演講。
鄉情和愛情,是靈感的泉源。我是理工男,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系,是第一位金門籍旅美電腦博士。從少年時代,我也是文藝青年、作家,和玲瑤志趣相投,我倆曾被文壇前輩弦,笑稱為金童玉女。
《金門日報》是我倆通往故鄉金門,尋根的時光隧道。每次閱讀《金門日報》,就像喝一杯高粱酒,沈醉在鄉情愛情裡,如同一次虛擬的返鄉。
我倆經常返台返金,在《金門日報》上刊登文章,和金門籍作家們是好友,玲瑤和牧羊女、洪玉芬幾位金門文友,是無話不談的閨蜜。
我到過報社鉛字排版房
我生長於金門的書香世家,外祖父是建築「金門模範街」、籌設金門縣的第一任商會長傅錫琪,他創建第一座發電廠、在太武山下造林。他的書房裡,掛著所寫座右銘:「忙裡偷閒喜讀書」。
進入新時代,讀報更勝於讀書,資訊傳播更加流暢快速。我家是《金門日報》和前身《正氣中華報》最早忠實訂戶讀者。讀《金門日報》,非但能知「天下事」,更能知「故鄉事」。
我從小愛讀報、剪報,也愛讀書、藏書。我寫過〈坐擁書城〉,描寫家中書牆林立,當作藝術品的景況。我從小愛書成癖,寫過〈書癲變書仙〉,那是童年時,長輩取笑和鼓勵我的話。
童年時,我曾到過《金門日報》前身《正氣中華報》的鉛字排版房,看到鉛字架上,像迷你小信箱的鉛字小格,那麼神奇的科技,組合出那麼動人的文藝作品,我的心跳加速,瞳孔放大了好幾倍。
後來在歷史書上,讀到宋朝畢昇發明活字版,心中浮現出的,是《金門日報》鉛字房的畫面。又讀到富蘭克林在賓州費城開印刷廠、辦報紙,馬克吐溫在舊金山寫專欄,心中浮現出的,也是《金門日報》鉛字房的畫面。
通往世界的門戶窗口
《金門日報》是金門人通往世界的門戶窗口,也是世界各國通往金門的門戶窗口。
1980年代,李錫隆先生主編《金門日報》的《正氣副刊》時,常刊登玲瑤和我寄自美國加州的文章。
金門是有名的僑鄉,過去以亞洲為主要目標,我的祖父是星馬一帶的僑商。近年來,金門華僑、留學生,更遠至歐美各地。我是金門最早期的旅美留學生,在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取得電腦博士,又到矽谷創立晶片公司。
1986年,我主持美國星戰計劃電腦設計工程時,應邀返國參加國建會,台灣報刊、電視,有許多專訪。
行程中到故鄉金門參觀,金門縣長、縣府、鄉親熱情歡迎。《金門日報》特別為我和玲瑤刊登了一篇專訪,題名為「金門雙耀星,照亮海內外」,玲瑤和我引以為榮,欣喜萬分。
我的童年往事,寫成了〈八二三的童年〉,在1989年8月23日,八二三砲戰31周年那天,刊登在《聯合報》副刊整版,它以攝影快照方式,涵蓋小巷、彈片、宣傳單、防空洞、彈聲、海、相思木、姨婆、土地公、料羅灣、中央坑道等段落,描繪出我的童年記憶。文章中,我這樣形容防空洞裡的感覺:「防空洞裡的冰冷潮溼,花崗石岩壁上似有還無的水珠,連接融合而成一種獨特氣味。尤其點綴著蠟燭上搖曳的微光,在隨時可能再有砲火的深夜裡,讓我感到孤獨而安全。」
金門第一女將軍傅晴曦
追溯起來,《金門日報》前身《正氣中華報》是在1949年,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由金門防衛司令部總司令胡璉將軍所創立。金門縣長,當時稱為「行政長官」,是胡璉所任命的沈敏將軍。
玲瑤的父親吳水池在沈敏將軍任命下,擔任過金城鎮鎮長、金沙鎮鎮長、烈嶼區長。
《金門日報》刊登過一篇〈金門第一女將軍,才貌雙全傅晴曦〉的報導,她是我外祖父傅錫琪的女兒,我母親的妹妹,我的姨母。在那段時間中,她是蔣夫人宋美齡的機要秘書,並任革命實踐研究院副主任。
1949年,當我姨母返鄉時,一位大學女同學,是她的閨蜜,也和她一起,到金門遊玩,由於戰局而回不去了,就住在我家,因為同姓陳,她叫我稱她為「姑姑」。這位姑姑才貌出眾,引起了金門縣長沈敏將軍的注意,後來成為沈敏將軍的夫人。
因此,沈敏家、我家、玲瑤家,從那時開始,就一直很密切。這些往事加在一起,是玲瑤和我成為「青梅竹馬玩伴」的由來,也是我倆締結良緣,鄉情愛情密不可分的源起。
這也是我和《金門日報》最早的淵源,金門出美女,也出才女,由此也可見一斑。
萬里歸來仍少年
當年經國先生推動國家建設,召開國建會,邀請海外學人出席,應邀學人都視為殊榮,熱忱貢獻所長。1986年我應邀出席科技方面,1989年玲瑤應邀出席文化方面。
應邀出席國建會的學人,在海外成立了學術聯誼團體,作海內外學術交流的橋樑。最大國建會聯誼團體,是「美西華人學會」,會員數百人,多數有博士學位。1989年,我獲選為「美西華人學會」會長。當時正值國內進行憲法改革,我又順理成章,被任命為「海外國是會議」主席。
海外華人的思鄉之情,是創作原動力。古今中外,飄流天涯的文人,經常文思泉湧。靈感出於家鄉的愛、異鄉的愁、旅居的新奇感、東西文化的衝擊省思。
過去曾有「留學生文學」,如今海外作家的創作力,依然十分旺盛。文友們志趣相投,經常聚會,談天說地、談文說藝。
北美洲有個華文作家協會總會,全美各地共有24個分會,合計超過2000位作家。今年6月底,我獲選為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總會的總會長,在洛杉磯就任。
我平時只寫散文、小說、現代詩,那天心血來潮,寫了一首古詩,〈北美作協年會記盛〉:
絲扇雲裳舞眼前,
文壇盛會聚群賢;
時空秘道若初見,
萬里歸來仍少年。
附註如下:
第一句:會上「世界陽光女人聯合會」氣質美女們演出《關關雎鳩》舞。
第二句:會中作家群集、高朋滿座。
第三句:見到眾多許久未見、慕名已久的作家文友們。源於圓山秘道、納蘭性德《木蘭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四句:文友們都笑容滿面、出奇年輕。源於蘇軾《定風波》:「萬里歸來顏愈少。」
60甲子新里程
《金門日報》和前身《正氣中華報》從創立以來,是軍民一心、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燈塔和標竿,金門軍民,無論回到台灣,或到亞洲、歐美各地,感情上總是環環相扣、心心相連。它是故鄉珍貴的寶庫、故鄉記憶的檔案庫,儲存著數十年來令人懷念的回憶。如今到達60甲子的里程碑,更盼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開拓一個新紀元。
先總統蔣公,在金門太武山巔,勒石為銘,刻下「毋忘在莒」四字。那是引用戰國時代,齊國田單故事,提醒國人,永遠別忘記:這段在台澎金馬,風雲際會、自強不息的日子。它也提醒了曾到過金門的軍民永遠別忘記:《金門日報》領軍下,這段志氣如虹、柔情萬丈的歲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