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日報60週年】一部與我生命交織的島嶼史詩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114
字型大小:

在這進入新世紀,最大的變革莫過於數位化了。我與《金門日報》的來往,已不再仰賴爬寫稿紙、貼上郵票,靠郵差來遞送了,在電腦前收發彼此的聯絡;在報社的官方網站上即時閱讀。但有時我還是會懷念那個閱讀不易的年代,那種攤開白紙鉛字的報紙,獲得的驚喜。
緣起:時光叩問
副刊編輯群邀我為金門日報社六十週年慶著文,我的思緒猛地被拉回民國85年10月31日,那時我在浯江副刊寫了一篇「我與金門日報」,那是報社三十一週年社慶時,當時的祝願言猶在耳,墨香似未散盡,而一眨眼《金門日報》竟然已翻過一甲子的輝煌,在電子報盛行的時代,當許多報紙都已走入歷史,《金門日報》反而逆勢而行,在時代的浪潮中,愈發枝繁葉茂茁壯成長,這份滄桑與欣慰交織的複雜心情,正是我與這份報紙最深情的羈絆。
結緣‧文學搖籃
我與《金門日報》的結緣,始於一個對文學充滿饑渴的少年時代。
那時,金門仍是戒嚴的戰地前線,資訊匱乏,精神食糧如同甘霖。我還是一個高中生,看到班上同學許坤政、張國治、許丕達……等,都常有作品發表在金門日報上,先是在中學生園地,後來竟然躍升到副刊版面,在同學們的心目中,他們成為作家了,為人稱讚,也就勾起我有為者亦若是的心願,也來投稿,起初好幾篇都是摃龜夢寐難求登錄的。
清晰記得,我的處女作是發表在副刊角落的一篇「神在霧中」,那是一篇三、五百個字的散文,是寫四月清晨要去金中上學,爬上莒光路頂端的階梯,上了運動場,那時四月的霧,罩住整個運動場,白茫茫一片,往前三、四公尺,看不到前景,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於是我把它寫出來,終于,在報紙上看見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那種喜悅與震撼,至今難忘。那時,我將那張報紙反覆摩挲,讀不下數十遍,彷彿那不是紙張,而是我文學生命的出生證明。從那一刻起,《金門日報》成為我文學的搖籃,我蹣跚的走在它給我的園地。
到後來,我一再投稿。我的名字,開始被人熟悉,從「一個喜歡寫作的年輕人」,逐漸成為「那位常在報上寫文章的人」。而因文字而結識的緣分,也如蛛網般蔓延開來。在《金門日報》構築的公共園地裡,我與熟悉或陌生的眾多文友,進行著一場場安靜而熱烈的思想交鋒。
砥礪‧筆耕歲月
《金門日報》給了我一個盡情發展的舞台。
我的筆,開始追尋家鄉的每一個角落,系列性地書寫即將消失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對家鄉的探尋也從感性的抒情,走向了知性的探索,我開始有意識地透過書寫,為快速變遷的金門留下記錄。此時的《金門日報》,對我而言已不僅是發表的園地,它是我與時間賽跑的戰場,是我為金門文化積累的倉庫。
從戰地風情的人物事蹟,從滄桑古蹟的幽邃歷史,從深藏在鄉老腦海裡的智慧,從紅磚古厝紋理的滄桑,從飲食文化的採訪記錄,可以說每一篇文章的發表,都像是一塊塊磚石,鋪成我通往文學殿堂的道路。
比如我在《金門日報》,副刊發表過:酒國英雄─葉華成(850707)、古崗「湖海釣狂」石刻勘查記(850722)、巧手匠心.滿漢全席─菜雕高手楊誠長(850724)、金門寺廟壁畫大師─林天助先生的筆下乾坤(860104)、海印寺十八羅漢出土記(860416)、金門宗祠匾額解析(860803)、金門傳統建築木雕賞析─以東溪鄭氏家廟為例(860920)、「妝佛宗」的家傳功夫(891102)、一代僑領-劉錦國(1070111)、書寫金門戰鬥標語的阿兵哥─陳清輝(1130328)……等,我相信,這些印在《金門日報》上的文字,終將成為後人理解這段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見證‧時代鏡子
個人的成長,總是與大時代的脈動同頻共振。我參與《金門日報》的四、五十年,正是金門經歷最劇烈蛻變的時期,而我有幸作為一名記錄者與見證者,透過這面「時代的鏡子」,看清了歷史的軌跡。
《金門日報》在戰地政務時期,充滿了濃厚的政令宣導、軍事色彩。那時的副刊,也瀰漫著一股陽剛的戰鬥文藝氣息。隨著解嚴與戰地政務的終止,這面鏡子裡的影像開始變得豐富而多元。報紙的版面也從一張四版變成兩張八版,也開始大量出現民間的聲音、文化的反思、觀光的展望等議題。
《金門日報》成功地從單一的傳聲筒,轉型為多元意見的交匯平台。它記錄了金門從一個封閉的軍事堡壘,一步步走向開放自信的和平島嶼的全過程。
如今,在很多報紙都走入歷史,金門日報不僅擴大版面篇幅,也符合人性的放大字體,也從黑白印刷升格為彩印,讓人感受它迎合潮流的蛻變,在眾多報紙潰退之際,金門日報卻傲然於世,算是難能可貴的。
在這進入新世紀,最大的變革莫過於數位化了。我與《金門日報》的來往,已不再仰賴爬寫稿紙、貼上郵票,靠郵差來遞送了,在電腦前收發彼此的聯絡;在報社的官方網站上即時閱讀。但有時我還是會懷念那個閱讀不易的年代,那種攤開白紙鉛字的報紙,獲得的驚喜。
但,畢竟還是要面對時代趨勢,這一場寧靜革命,《金門日報》的載體在變,形式在變,但它作為金門「歷史筆記官」的核心角色,從未動搖。它從一張紙,變成了一個無所不在的信息場,繼續維繫著海內外各地金門人的鄉情與認同。
感恩‧記編垂愛
一份報紙的溫度,來自於背後那群點燈的人。
在我與《金門日報》漫長的緣分中,最珍貴的莫過於與歷代記者、編輯們結下的情誼。
金門日報歷代記者(比如:陳榮昌、張建騰、陳國興、莊煥寧、蔡家蓁、陳麗妤、李金鎗、翁碧蓮、葉麗珠、洪龍佔、李增汪、董森堡、范光山、林靈等先生小姐)都曾經採訪過我報導過我,讓我得到廣為人知的機會,我感謝他們對我的情誼;尤其我在教育上的努力,記得當寧中校長時,記者許加泰先生,以家長會的立場不時督促指導我,在我八年的任期,離開時集結了四本厚厚的剪貼簿,每一篇稿都是他親自採訪撰述的,讓我的教育不留白,這是我永難忘記的事。
當然許多年來,我也感謝《金門日報》幕後的編輯先生們,每當他們接受記者的文稿,在編輯部裡深夜不熄的燈火,照亮的不僅是待付印的版面,更是我們共同守護的文學理想,讓我深為感激。
民國96年7月13日起我在副刊「浯江夜話」的專欄,開始發表「大官與小民」一文,是受到當時編輯李福井先生的邀約,從此將近二十年,持續不斷,至今已發表二百篇以上短文,歸納有《尋找金門古早味》、《金門民間的高手》、《走過金門的烽火》、《金門的社會百態》等主題,這是錘鍊我文筆的機會,我深受其惠。
祝福‧迎向未來
六十年,一甲子的輪迴。對於一個人,這是從嬰孩步入花甲的漫長旅程,對於一份報紙,這卻是紮根深厚、正要迎向更宏大未來的起點。
此刻,我心中充盈無盡的感恩,感恩《金門日報》在我文學生命萌芽時,給予我最肥沃的土壤,感恩它在我探索家鄉時,提供了最廣闊的園地,感恩它讓我的個人書寫,得以融入金門的集體記憶。
近半世紀的筆耕歲月,我看到它不僅是版面疊合的增加,內容更是從單一邁向多元,我看著它從一份地方報,蔚然成為一部地方誌。它登載的每一篇文章,記錄了戰地政務時期的硝煙與榮光,見證了兩岸關係的冰封與融解,更陪伴著一代代金門人,從解嚴走向開放,從前線蛻變為樂園,為金門鄉親架起一座連結彼此與未來的橋樑。
我的筆鋒也從青澀到沉穩,這是《金門日報》給我錘鍊的機會,它讓我激盪出生命的火花,開啟了我與文藝世界對話的窗。
如今,鬢髮翻白,但當捧讀每天嶄新的《金門日報》,彷彿還能看見當年那個想要藉投稿賺取稿費爭取出名的我。
感恩《金門日報》成就了無數如我的文學心靈,值此六十週年社慶的榮耀時刻,我要表達最深的敬意與祝願,願《金門日報》在數位的浪潮中,繼續堅守媒體的風骨,為歷史作證,為鄉親發聲,在下一個甲子裡,寫下更為璀璨的篇章。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