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日報60週年】父親的金門文學之路
父親當時也任《正氣中華報》正氣副刊主編,儘管拿筆不拿槍,在前線緊繃難言的氛圍裡,點墨惜墨如金,讓訊息如流水般暢快流動,文字發光,也參與了臺灣文學史中重要的軍中文學發展。
赭紅沙土飛揚
金門的泥土,和臺灣很不同。金黃偏赭的沙土,一望無際,映著罕見甚少污染的藍天。風一起,赭紅沙土飛揚,海灘灘頭、當年因應國防民生需求人工築堤的湖泊,金黃夕照閃耀。金城鎮、金沙鎮;金湖鎮、金寧鄉,這些鑲著『金』字的鄉鎮和地名,似乎把島上粒粒金沙黃土,包括金門的歷史與文風,曾經的商貿與美麗,戰爭的堅毅與哀愁,全一股腦地包裹覆蓋了進去。
金門,海外孤懸的島嶼,美麗與堅毅並存,蒼茫和曾經的繁華並存,戰爭與和平的紀念之地,總是這麼與眾不同。金門和我最大的聯繫,是父親。
與同僚成功守住發報台
從小,便知道父親與金門有著深厚淵源,身為老報人,父親蘭鴻鈞,復興崗政戰新聞系第三期畢業,與知名的聯合報社長張作錦同學,民國45年畢業後被派往金門前線,1958年823砲戰(「砲」或「炮」)作時在金門《正氣中華報》擔任編輯,與同僚們成功守住發報台,在烽火中持續出報。
父親當時也任《正氣中華報》正氣副刊主編,儘管拿筆不拿槍,在前線緊繃難言的氛圍裡,點墨惜墨如金,讓訊息如流水般暢快流動,文字發光,也參與了臺灣文學史中重要的軍中文學發展。
在我童年時,父親已從金門返台,轉至中華日報南社工作,因忙於生活和工作,父親較少提及金門細節,但我總可以從父親身上和生活的蛛絲馬跡,嗅到一股不一樣的氣息。
我試圖辨識,那是高粱,是蒼茫?是成功守住前線的喜悅,還是劫後餘生的況味?
父親有時會小酌高粱,配上一碟紅土包覆著的落花生,但他說在金門時比較常喝,長年報社工作時間緊湊,導致腸胃稍弱,小酌,純屬淺嚐即止。我想,那應該不止於品嚐高粱,而是品嚐一段特殊的時光,一段難忘的經歷,一疊生活和史實重疊交錯的回憶。
當落花生上的紅土,層層剝落下來,花生脫殼入了口,唇齒間也蹦出金黃城鎮貧瘠沙土裡誕出的芳香。
烽火中讓軍聞電訊恢復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撤退來台,金門古寧頭戰役,保全了政府及軍與民,安全退居海峽一隅。原屬軍報的《正氣中華報》也隨軍,連同印報機器撤至金門,印報機器暫存於金門的前水頭酋堂,年底隨即在金門復刊,之後從兩版改為四版公開發行,並為今日《金門日報》前身。
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再起,金門群島以連續四十四天遭受44萬4414發砲彈攻擊,連續地受創和反擊,換來單打雙不打,及之後六十餘年的和平。
民國四十七年8月23日下午6時30分,解放軍福州軍區砲兵開始猛烈砲擊金門,目標鎖定指揮所、觀測所、交通中心、要點工事及砲兵陣地。
那時,正值晚餐時間,突發而至的砲火,造成死傷440餘人,金門防衛司令部三位副司令趙家驤、章傑當場陣亡,吉星文被彈片重創,三天後不治。金防部司令胡璉、參謀長劉明奎與正在金門視察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均負傷。這便是在臺灣和金門歷史留下深刻印記的八二三砲戰起始。
那時的父親正在金門。後來的八二三砲戰,泛指1958年到1979年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大陸東南沿岸與島嶼的一系列戰役總稱。
父親45年到50年在金門期間,正是砲戰戰火最炙之時。我翻看資料,炮戰初起時,金門電訊是全數中斷的,父親當時在《正氣中華報》,如何躲避月餘的連續砲擊,後來如何繼續讓軍聞電訊恢復通訊,報紙如何復刊?過程肯定是極危險和辛苦的。
四十四天密集強烈的砲彈轟擊,整個大小金門群島都籠罩在身家危險之中。父親不是握砲拿槍的官兵,還是在前線受了傷。父親曾回憶,在一波砲擊中,他正在軍車上,遠近轟然幾聲巨響而遠而近,父親不慎遭砲火殃及而受了傷。父親記得,當時他被官兵放在遭砲火轟擊倒塌的民房,一片殘破的門板上,結結實實躺上了好幾天。判斷父親當時傷勢應該不輕,幸好慢慢復原,我才得以有歷劫歸來,健康完好的父親。
時間走啊走,十年、二十年、數十年的光陰飛過,金門的記憶,在父親心中沉著釀著,而後翻飛,飛到天空,翩然落到我的心頭。
老照片說故事
我在2022年夏天,第一次走訪了金門,我想去金門看看,曾經的戰地前線,七十年間,如何捍衛戍守著後方我們島的安全。更為了另一個理由。機往離島金門。那時,臺海周邊及領空,尚一片寧靜,沒有人預想得到,數天之後,台海太平洋濱將掀起陣陣波瀾。原以為,八二三砲戰似乎遠了,八月突然而至的臺海飛彈危機,猝然拉回我們對戰火的記憶。
曾經的戰地,如今氣氛平和,民國八十一年起解除戰地政務的島嶼,以另一種姿態面向世人,展示著自己。空氣裡,嗅不出煙硝味,隨處可見的迷彩碉堡,三步一小哨,五步一大哨,人去崗空,仍依稀感受得到當年戰地氛圍。
位於金寧區慈湖海岸區域內的慈堤三角堡,當年是位置重要的堡壘,可三方瞭望與禦敵,目前已開放參觀。碉堡四周挖有防護壕溝,三個角上均設瞭望哨與射口,堡上也有哨站。
堡內是駐軍住宿和執行任務的生活區。步下碉堡台階,略暗的甬道,通往一座座炮管室。每一個砲管室,白色牆面上,均以紅漆寫上「保管人」及「使用武器」項目紅字,由戍守當值的士官兵每次填上。部分炮口,還有手繪之淡彩寫景圖,標示從炮口望出,可視的重要地標地貌。
碉堡左方沙灘,羅列六輛昔日的坦克戰車,炮口一逕指向天際,一字排開。沙灘前緣,曾經是佈滿鐵絲網和地雷的佈雷區,還有地棘阻擋共軍趁夜摸哨搶灘。
戰事已遠,戰爭的殘影,依舊讓人怵目驚心。金門戰地鐘聲猶在迴盪,如今則希望是和平之聲。
我在家中書櫃裡,找到父親幾張金門舊照和文稿;踏著父親當年的足跡,尋找著父親的記憶。
一張照片,父親微蹲著抱著一管炮。炮台發射口上下方,堆疊層層沙包,略顯散亂,看得出臨危時刻與克難。二十餘歲父親的臉龐,如此年輕。
另一張照片,父親著白襯衫,微褶褲,戴太陽鏡,兩手衣袖微微捲起,地點是金門政戰局發報台,父親倚在一方矮牆邊,身型瀟灑,但臉龐瘦削,是戰地困難使然?
照片上,友人贈予時以鋼筆書寫:「蘭兄和我-金門戰地的好朋友。四十九年『六一七砲戰』後,攝於金門局發報台」。
我只知八二三炮戰,不知還有六一七之戰,翻查資料,原來六一七炮戰為49年發生,為八二三炮戰之後,美國艾森豪總統親訪中華民國,對岸以砲火「相迎」和「相送」。整體來說,仍屬八二三炮戰之系列戰,直至六十八年美國轉與中共建交,炮戰才算真正中止。
另一幀照片,父親著軍便服,和同僚及兩名著軍服的女兵合影,可能是女青年大隊隊員。
父親看來年輕氣爽,鬆垮短了一截的軍褲下,一雙熟悉的細長腿。背後,木麻黃疏影閃動,或許,正是當年胡璉司令為替金門遮風蓄水,兼做天然屏障,而種下的萬株樹苗。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