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日報60週年】紙短情長:彷如家書一般來自島鄉的訊息
半張報紙與油條的滋味
隱約的印象,在還沒識字之前,村子裡的雜貨店,清晨油炸出爐的酥香油條,老闆通常就用半張報紙對角折成三角形,塞進香噴噴的油條。那是我記得關於《金門日報》的最初印象。當然,清貧年歲,油條不是天天能享有的美好滋味,在那個連紙張都珍惜的年代,報紙發揮了多功能用途,不僅於訊息的傳遞。
1961年出生的我,推算起來,四歲那年我們的島上有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報紙。
真正感受到《金門日報》的存在是小學五年級,自台灣返鄉教書的年輕老師姜千家,擔任我們的班導,也教國語。他寫得一手好看的字,並擅長繪製美工圖案,是我喜歡、也欽佩的老師。他私下把我的作文投稿金門日報,並在刊登出來時,張貼在佈告欄上表揚。初次見到自己的名字,方方正正印刷在家鄉的報紙上,驚喜萬分,而且後來還收到報社寄來大約七、八塊錢的稿費,初次理解到原來有投稿這回事。
後來,村子增建了一棟民眾服務社,乏味的課本之外,多了一處可以閱讀書報雜誌的地方,那是學校之外最吸引人的空間。才發覺了報紙比雜誌更吸引人,在一切都匱乏的時代,報紙大約是唯一獲得島嶼之外世界訊息的來源。特別喜歡看《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尤其是副刊,基本上一定從頭到底,一字不漏,即使面對一些深奧艱澀、未盡理解的文章,也不捨放棄。囫圇吞棗。
關於浪花的美麗印象
因二哥和民眾服務社的幹部交情好,偶爾帶回服務社清理過期的報紙,便在那時候養成剪報與收集文章的興趣,偶爾也替連載的瓊瑤小說自繪插畫。有一陣子二哥的朋友每日剪貼連載一篇名為《浪花》的瓊瑤連載小說,貼成厚厚一大本,央求我替剪報繪製插圖,我就利用每天傍晚在剪報旁的空白處塗塗抹抹,會對這部小說記憶清晰,應該是關於浪花的美麗印象,完成時看他興奮的樣子,我也莫名開心,彷彿我和瓊瑤都成為他的珍藏。
氣候的緣故,從台灣運來的報紙,有時候長達十天半個月都不見更新,那是段難熬的日子。每天下午放學時,丟下書包即衝到服務社去翻閱新報紙,但只要見到主任朝我搖搖手,就知道希望落空,只能懊惱的重複翻閱已經翻爛的舊報紙。但幸好,還有一份《金門日報》維持著每日更新,從不缺席,即使沒有彩色好看的圖片或插圖,單薄的一大張,也足以打發掉半個鐘頭的時間。除非有什麼特別等待的訊息,一般習慣就直接翻開副刊版面閱讀,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偏愛文藝版面,對於政治、經濟新聞興趣沒有那麼濃厚。
升上國中,民眾服務社仍然是課餘或假日必須前往探尋的地方,離家近,而且通常閱覽室的人不多,有時藉口去服務社溫習功課,無非就是去找尋一些課外的書報雜誌,打發無聊的青春時光。有一回學校的月考在即,我仍習慣性的往服務社裡鑽,不巧與班導翁炳賜老師碰個正著,他知道我喜歡閱讀,但仍然嚴厲的指責我應當以功課為要,看書報,考完試再來不遲。翁老師對我的啟發良多,國二時受了雜誌的影響,我在班會提議創辦班刊,大部分同學一頭霧水,只少數幾位也喜歡寫作看書的朋友投了贊成票。經過翁老師積極向校長及教務處爭取了包含白報紙、複寫紙以及學校的鋼板油印機,但附帶的條件是功課絕對不能落下,每學期定期出版一回,只能利用課外活動及週末假日進行,並且要分贈各個班級,也邀請他班同學一起投稿。我數理科成績不好,花了不少心思在寫作畫畫,國三時分班,沒能擠進好的特殊班,只得黯然結束班刊編輯大夢。
副刊情牽島嶼的一道聯繫
離開島嶼之前,《金門日報》扮演著島鄉訊息的傳遞者,在那個封閉、戒備森嚴的時代,除了生活周遭,基本上五百米外的事情,我們可能一無所知。薄薄一大張報紙,已然是島上能夠獲得最新訊息的平台了。既然來自台灣的報紙常常延誤,而《金門日報》適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時佔據近半版的電影廣告,無疑提供了一個令人動心的區塊,順理成為副刊之外最吸引人的版面。電影廣告刊登了各家戲院當天播放的影片,咱村子裡幸運的擁有一家「金西戲院」,我們得以就近觀賞電影。口袋空空的年代,總還是有各種出入戲院的方式,有時是利用散場前的空檔,守門的阿兵哥已離開崗位,可以自由進出;大部分是守在戲院門口,等候著認識的村人或尾隨阿兵哥帶領闖關,一張票不成文的可以帶一位小孩入場,後來回想,這規矩也許是我們自己訂定的吧,但看守門的阿兵哥心情而定。電影與報紙同時餵養了我們這一群在匱乏與清貧之間,海綿一樣吸取現實與夢想的資訊來源。
至於後來,成為我們這一輩遠離島鄉的四、五年級世代,《金門日報》副刊成為與島嶼最情牽的一道聯繫。文字的力量實在神奇,有形無形的拉扯著遠鄉與遊子的一縷鄉愁。
2006年春,應楊樹清代邀,加入《金門日報》浯江夜話筆陣,七人輪番上陣,每週一文,我同時替專欄設計每月一組配合報紙印刷條件的高反差黑白刊頭,設計時偶發聯想,順道題了一組小標語「秉燭論劍.夜夜鄉心」配合夜話專欄特質,標語一直延續至今。其實我始終沒理解,當初樹清兄為何會找我參加筆陣?長久以來我專注於平面設計領域,甚少提筆寫作,甚至不記得投過幾回稿?當時衝動的接下任務,應當是設計工作實在過於忙碌,想說有機會轉換一下心情,忙裡偷閒寫點文字,或許能獲得不同的樂趣,何況還是為家鄉的報紙呢。套句現在的講法,我這人也算韌性,原本就幾乎年終無休的設計工作,再擠進每週一篇的專欄寫作,踏踏實實的把每天忙到渾然忘我。
持續了近三年的「專欄大業」,很自傲的不曾脫稿或開天窗,至於專欄之外,每個月設計的一組專欄刊頭,在後來我出版《看不見的風景──金門視覺設計紀實2002─2020》一書時,特別收編了這一系列專欄刊頭的設計,留作紀錄,也回溯與家鄉報紙的一段連結。
記得初次與楊樹清在台北見面時,他遞給我一份影印稿,是發表於《金門日報》副刊的一首新詩,著實嚇了一跳,那是我服兵役前,為了申請國民乙種兵身分爭取縮短役期,提前辭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返鄉參加自衛隊受訓時,百般無聊,投稿金門日報的詩作。年輕的十九歲,輕狂自視,又深受彼時神州詩社武俠詩風影響,以〈回江手勢〉為題的一首詩,不想二十年後,從樹清兄手上接過這段遙遠的記憶。難免有些心虛,但樹清兄兩度在為我出版詩集作序時,提及這首詩。
緩慢與昨日
步入中年,才嘗試投稿《金門日報》副刊,後來累積發表的作品,出版了包含散文:《柴門輕扣》《無江》,詩集:《禁忌海峽》《緩慢與昨日》《虛實交換》。可以說金門日報副刊,提供了島上的寫作人一處可以適性抒發的文學園地,培育出無數熱衷於文字創作的作者與出版品。對於像我們這樣一座處於台灣文學邊緣的邊陲島嶼,能擁有一份屬於自己家鄉的報紙,算是福份吧。
來到網路世代,國內的紙版媒體發行量銳減,處於弱勢的文學副刊,往往成為紙媒續辦乏利、棄之可惜的窘境,兩千年之前的文學盛世已式微。而《金門日報》副刊能夠持續維持每日一版,為金門文學維繫了一片珍貴的文學森林。曾經一度傳言要停止副刊版面,我想那將是大部分鄉人的憾事,無論寫作者或是閱讀者,沒有副刊的報紙,將靈魂盡失,遠離人心。幸好傳言沒有成真,所以至今,我們仍幸運的可以每天從副刊閱讀關於島鄉的文學風采。
兩千年前後,北市金門同鄉會李台山理事長邀我加入同鄉會理事,因此獲得金門日報寄贈報紙。禮輕情誼重,一份來自家鄉的定期報紙,對於旅外鄉人而言,有著莫大慰藉。透過一份報紙連結了島內與旅外的鄉情,收到報紙,如同收到一封家書般的愉悅。時時提醒自己,海的彼端,家鄉一切安然,以從容自適的步履,日日邁進,島上的鄉人正安逸的享受空前美好的時歲,多麼珍貴而濃情啊,來自家鄉的報紙。
一份島鄉報紙,傳承60年,無論戒嚴或解嚴,就整個世代而言實屬珍貴難得。而我們幸運的與報紙共同經歷了一甲子歲月,即使每日清晨電子版率先曝光,但紙版報紙是一份鄉情,如同家書一般,誰能割捨來自家鄉的那一紙問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