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日報60週年】濃郁故鄉情:《金門日報》60周年誌慶

發布日期:
作者: 寒川。
點閱率:356
字型大小:

兩年後的四月,「台海危機」時刻,楊樹清與金門導演董振良、周美玲帶著《單打雙不打》劇情紀錄片,出席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我們在已經拆遷的前國家圖書館首次見面。他同時也見到了薛殘白、邱少華、方然、芊華、馬田等南洋的金門籍報章編輯與作家。當天,他贈送著作《渡》給我,並在首頁寫道: 「我們都曾歷經了生命中最精采的渡。你渡南中國海,我渡台灣海峽,不一樣的渡旅,一樣的原鄉情懷」。
獅城遇鄉訊
不知是楊樹清鄉親從金門寄來給我,還是他託人來星交給我,總之有一張1994年2月26日的《金門日報》,有半版《鄉訊》,由楊樹清主編。除了頭條「尋找金門鄉情座標系列報導之八《新加坡金門會館篇》」之外,左邊是「星期人物」專欄,由鄉訊記者楊敬之撰稿:
〈民國卅九年出生金寧榜林,五歲遠赴新加坡/呂紀葆詩帶濃郁故鄉情〉。
記者引我的詩〈童年‧金門〉開始,逐步介紹我的生平、求學經歷、參與社團、文學組織、創作情況與著作等等。
這是離鄉在外,第一次在家鄉的報紙看到有關自己的報導,好不高興!
兩年後的四月,「台海危機」時刻,楊樹清與金門導演董振良、周美玲帶著《單打雙不打》劇情紀錄片,出席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我們在已經拆遷的前國家圖書館首次見面。他同時也見到了薛殘白、邱少華、方然、芊華、馬田等南洋的金門籍報章編輯與作家。
當天,他贈送著作《渡》給我,並在首頁寫道:「我們都曾歷經了生命中最精采的渡。你渡南中國海,我渡台灣海峽,不一樣的渡旅,一樣的原鄉情懷」。
  返台後,楊樹清寫了篇〈文學回原鄉的一種可能〉,提到「唯有文學的情境,讓南洋客強烈感受到家鄉金門是『活著』的,透過文學傳播,這股鄉情可以再感染,伸展給更多的鄉心。」
  我後來寫了〈文學回原鄉〉短文回敬,發表在1997年7月1日他主編的《金門學季刊》上。結尾我寫道:「文學回原鄉,不也是一種渡旅吧。盼著這一天早日到來!」
  期間,通過楊樹清的引薦,我與張國治、畫家呂坤和、王先正等等幾位鄉親也有「往來」,此即俗話所說:神交。
  淌血的五月
  1998年5月中旬,印尼各地發生慘絕人寰的排華暴行,許多華裔在動亂中遭搶掠、強暴和殺害。我的堂嫂及其女兒,還有文友謝夢涵和她三名十多歲的女兒,漏夜逃難到新加坡,暫居敝處數日。
  兩個多月後我飛往台北,受邀參加1998年假圓山大飯店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8月2日報到後翻開手冊,這才發現我被冠以印度尼西亞(印尼)代表團,之後也才知道我是印尼唯一的代表。
  會上我宣讀〈淌血的五月〉,嚴厲譴責印尼排華暴行。那晚,初次見面的張國治與歐陽柏燕鄉親來訪,盤談到深夜,在我催促之下方才離開;我心存感激,兩位鄉親不願捨下孤獨的我,在那個白天我在研討會上義憤填膺宣讀印尼華人慘遭蹂躪殺害的夜晚!
  會議期間,呂坤和來載我和文友去華西路宵夜,體驗台北熱鬧的夜生活。另一個下午自由活動,他也來載莊延波(馬來西亞)、陶鑫(汶萊)、衣建美(韓國)去參觀國立歷史博物館。
  我與張國治首次見面,則是在會議行將結束前,在圓山大飯店的餞行晚宴上。能夠見到他,還是呂坤和代勞找到他的。那晚,新加坡的希尼爾、艾禺、董農政、我與他合影。另一位是台灣現代詩的推動者李瑞騰教授。其後,我和李教授在台灣與其他文學場合上也曾數次碰面。
  《金門系列》詩集發表會
  邁入2000年,農曆新年過後,我給張國治鄉親打電話,請他為我籌劃出版的新詩集《金門系列》寫序。
  五月上旬,收到張國治洋洋灑灑五千字的序文,興奮不已。他的認真與用心,我銘感五內。至此,我把之前收到呂坤和宗親的封面設計,以及五張內頁插圖,彩色活動照、書畫家贈送的作品,連同詩稿、一併交給出版社處理。
  8月17日,《金門系列》在新加坡金門會館舉行發布會,張國治和呂坤和兩位鄉親從台北南來赴會,並與翁享祝和方然鄉親四人舉行「金門人談文論藝」座談會,主持人為黃美芬鄉親。
  我感謝時任第一副主席方水金為新書主持發布儀式。出席者包括馳名國際的多元藝術家陳瑞獻先生、前國大中文系主任陳榮照鄉賢、國大廖建裕副教授、作家協會會長希尼爾、文藝協會會長駱明、華中董事張拔勤、大陸學者郭惠芬,以及印日本學者合田美穗、小竹裕一等等,不下二百人,文學與藝術之聲在慶昌堂裏回蕩不已!
  金門詩酒文化節
  2002年9月,偕內人飛往台北,首次返鄉參加「酒香古意:金門詩酒文化節」。同行的還有方然與芊華夫婦,他倆也是金門人,因為不曾回鄉,我於是向張國治力薦,四人結伴回鄉。
  抵達桃園機場,來接機的是呂坤和宗親,安排我們在大學的接待所小住數日,期間王先正鄉親來訪,往後熟稔了,才知他是後盤山人,是我的舅父輩。此後每次回鄉,他總會駕著車載我四處省親訪友。
  從松山內陸機場飛往金門,即將降陸,望著眼簾下的這塊土地,百感交集。離鄉幾近半個世紀,回鄉竟是在父親辭世後一個多月。我不禁自問:「是不是父親在天之靈,要我還鄉,不讓這份鄉緣斷絕呢?」
  由於提早到金門,於是四處遊覽及探親,初識的陳延宗鄉親成了我們的嚮導。榜林老厝、莒光樓、坑道、熱鬧的後浦、馬伕淚紀念碑、珠山村……走過這些地方,我想起李金昌與薛殘白鄉親。后盤山、昔果山,家母不是經常提起這些村落嗎?
  陳延宗鄉親帶我回去榜林,殘垣斷瓦,老厝幾近廢墟,承惠堂叔打開深鎖的門扉,但見天井雜草叢生,一些甚至蔓延到客廳,我趨前向神桌前蒼老的祖先圖像膜拜,淚水不禁愴然落下……。
  終於還鄉!也在9月19日「酒香古意:金門詩酒文化節」開幕後的「酒文化與詩歌藝術創作研討會」上,簡單發佈剛出版的《文學回原鄉》散文集。
  《文學回原鄉》是我與楊樹清互動的文學結晶品。2002年6月,他來星參加研討會,我把整理好的《文學回原鄉》文稿交給他,請他寫序;他也代我邀請金門女婿、著名詩人洛夫題寫書名,及呂坤和提供畫作、張國治封面設計。
  配合詩酒文化節,縣政府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最難忘的是莒光樓前的月光宴,觥籌交錯,品嘗傳統金門美食。那晚,金門是一座不夜城,酒仙迎詩仙,夜晚的海島竟然如此美麗醉人。
  12年後的2014年,適逢金門建縣100年,金門縣政府再次於9月間舉辦「酒道詩心:金門詩酒文化節」,與內人有幸受邀參加,再次感受莒光樓前詩酒文化千人饗宴的魅力。
  兩次的金門詩酒文化節之後,一些較有聯繫的詩人與作家走了,羅門、蓉子夫婦、管管……在我寫這篇回憶與原鄉的碰撞時,洛夫和鄭愁予兩位大師,也先後走了。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