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愛孫說】 多說好話!正面雙向溝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常常一句好話,即使在寒冬中,也可讓人備感溫暖;而懷有惡意的話語,卻讓人聽了即使在酷熱的夏天,都會心生寒意。這句俗諺就是要人「多說好話」。但我們很多人常常口出惡言,卻都習而不察!你看:
小朋友會無理取鬧說:「我不要上學,我不要上學!我哪裡都不去。」大人無暇釐清原委,直接恐嚇威脅他:「我打電話告訴老師,有個壞孩子逃學!」於是哭鬧、爭執、拉扯,言語與肢體的暴力事件就免不了上演了。
這學期開學後,小光一直表現良好,沒亂發脾氣,是個好寶寶。但日前週五上學時,他卻一路哭鬧,到了學校圍牆外還僵持著,不願進學校,最後勞動老師出面才平和落幕,跟著老師走進校門;可是放學時嬤嬤接他,卻又見到一個笑咪咪、開心無憂、會關心嬤嬤的小乖乖;早上的哭鬧與齟齬,好似「船過水無痕」,未曾發生過。打鐵要趁熱,嬤嬤趕緊來個機會教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馬上與這七歲小娃懇談「情緒控管」,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
教育學上有所謂的「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theory)。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時,父母、師長會常以食物、飲水、安全感,或是代幣、獎章、獎品等,來激發、鼓勵他,這就是用正增強物使人愉快、有利於個人,可強化其行為表現的「正增強」。放學時小光勇敢地自我檢討,他問嬤嬤:「我要怎麼做,才不會有起床氣,不哭鬧呢?」嬤嬤立刻給他一個愛的抱抱,先肯定、鼓勵他,然後嬤孫展開一段「正面雙向的溝通」,立即來個「增強理論」的實踐。
嬤嬤先問小光今天都還好吧?知道他沒事,嬤嬤再給他看自己早上膝蓋擦傷破皮流血的照片,小光貼心的問嬤嬤:「你現在還會疼嗎?」知道嬤嬤是為他受傷了。然後,嬤嬤為他「倒帶」,釐清早晨「哭鬧與衝突事件」經過,嬤嬤為什麼會受傷。
嬤嬤:「我們先恢復記憶,早上的哭鬧和衝突有幾個節點。第一個引爆點,是上學前,小光感冒未癒、不想噴鼻子,耍賴說不上學了,於是媽咪生氣,要和小光一起到學校,然後大家都上車,在車上小光就哭了。」小光點點頭,承認那是他有起床氣,不想噴鼻子,後來又不想要媽咪跟著到學校,所以才哭鬧了。
「後來在車上爆發第二個嚴重衝突,因為小光一路哭鬧尖叫,媽咪就用手機拍照、錄影,說要傳給老師。小光生氣拍打手機,媽咪也生氣打小光的手,兩人就在車上互相拉扯,打起架了。」小光默默點頭,小聲說自己和媽咪都有不對的地方。
「到了校門口,是最嚴重的衝突,算是一件慘案。小光不進學校,哭鬧不停,媽咪拖著、根本拉不動;在嬤嬤勸說之後,勉強稍稍前進,卻在嬤嬤往前走、小光往後頂時,嬤嬤一個踉蹌,跌坐在地,膝蓋與手腕都擦傷破皮流血了。幸好這時老師來了,他拍拍小光肩頭,說已經七點五十分要上課了,然後便牽著小光一起進學校了。」小光自知理虧,關心的問嬤嬤,傷口是到哪兒處理的?還問:老師也說他也會有起床氣,要怎麼做才不會有起床氣?
嬤嬤說:「想要免除有起床氣,解決衝突,這很簡單。第一,前一晚,早睡早起。睡得飽,心情好,就不會有起床氣啦。第二,生氣時,就想快樂的事。轉移焦點,想一想快樂的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第三,衝突時,先暫停,再說出想法,做出決定。」小光開心的說,沒錯,老師早上也說過,他是用第二個法子,去想想他等等可以去做喜歡的事,就變得快樂起來,沒有起床氣了。至於第一點,現在來不及了,以後他可以天天早睡早起,沒有起床氣,就沒煩惱了。
可是第三點,棘手的衝突因應,小光說他沒勇氣對媽咪說,他不敢。嬤嬤鼓勵他,先說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例如:「我不喜歡被拍照。媽咪請不要拍照和錄影。」然後,我教他,不要動手動腳,打架很危險;不想被拍照,可以用手把臉遮住,或轉過頭,這樣只會被拍到兩隻手或腦袋瓜,不用哭鬧尖叫就把問題解決了。
生活中,難免時有衝突與齟齬,重要的是,能夠正面雙向溝通,解決問題。小光和媽咪的衝突,能夠當天及時處理,正面雙向溝通,馬上就可以「抱抱泯恩仇」,開心的「恢復邦交」了。討論中,小光還補充:「態度很重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就很有禮貌。」
確實,遇到衝突,一定不要迴避,不要哭鬧,也不要消極抵制,或暗中報復;而是要採取「正面」面對問題,不是逃避問題,避而不談,逃走了。「正面」看待問題,不是負面思考,猜測懷疑仇恨或生氣。同時也需要「雙向」溝通,共同協商解決問題,不是自言自語的單向思維模式。總之,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是「正面與雙向」,雙方正面溝通,說出來,而且要說好話。記住: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氣時,深呼吸,多說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