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郁故鄉情:《金門日報》60周年誌慶
榜林三個寫詩的人
2011年10月中,秋高氣爽,與內人回到老家榜林村國礎國小舊址,出席「榜林三個寫詩的人」新書發佈會。三人:許水富、徐心富與我。當天下午,嘉賓雲集,計有: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前金門縣長李炷烽夫婦、國策顧問李錫奇、著名詩人管管、陳克華,名作曲家李子恆、國立高雄大學校長黃英忠、福建師大文學院院長陳慶元、金門縣議員許玉昭,及兩岸三地藝文界同好和榜林父輩鄉親近百人到場祝賀,分享文學的饗宴。
策劃人許水富特邀楊樹清鄉親主持這場詩意盎然的文學饗宴。當天,我們三人各詠一首詩,我朗讀〈父親的歎息〉;管管和陳克華也即席朗誦新詩,讓出席者享受一個詩意的下午。
薛承泰主席以「心藏愛、寒冬亦富;水長滿、川河有餘」,巧妙地把三人名字或筆名嵌入詩中,為發佈會增添詩情畫意,贏得眾人的拍手贊好!
當天,金門樂府亦到場助興,演奏了兩首南管。而書畫名家吳鼎仁也吟唱了幾首古詩詞!表演的這幾位鄉親我也認識,他們的友情客串表演,讓發表會充滿故鄉情。
思考金門大未來
2005年5月,55歲的我毅然決然地辭職,開始我興趣且自由的工作。那時的理念是人生苦短,只要最基本的生活有保障,不與人爭高,簡單平凡的日子未嘗不也是一種幸福。
我和妻多了出國的機會,不常是旅遊,而是探訪親戚及出席文學與學術研討會。
2008年12月25日,首次返鄉參加在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舉行的「思考金門大未來」高峰論壇。我以新加坡金門會館、浯江公會為例,闡述海外鄉團在凝聚鄉情,推廣文化扮演的角色。那年,龍應台是與會嘉賓,我與她愉快地交談並合影。
十多年來,我陸續出席了在台灣、金門與廈門舉行的九次論壇與講座,有機會向著名學者請教,獲益匪淺。
我非研究型學者,只是喜歡把自己接觸過的人與事如實地寫下來,想為自己參與的團體留一些記錄。趁此機會,我謝謝各大專學府,謝謝陳益源、江柏煒、黃文車等幾位教授給我的機會。
「論文是逼出來的!」至少我是如此,雖然那是一件苦差事。
魚尾獅詩瓣
什麼時候開始在《金門日報》發表作品?
翻閱剪存的《金門日報》,最早的是2006年6月30日的〈魚尾獅詩瓣〉,最近的是〈百年華中情,世紀山崗緣〉(2019年3月24日),共約20篇左右。後者,只因為華中百年,曾有薛永黍與鄭安崙兩位金門籍校長;忝為主編,而九位編委有四位金門籍;再者,《百年華中情》書名題寫者薛振傳,亦是著名的金門籍書法家。
我也把楊敬之鄉親、陳榮昌鄉親、蔣榮玉、陳永富鄉親分別在1994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在《金門日報鄉訊版》介紹我的文章,收錄在《世說寒川》詩文集裏(2022年1月18日知識報社出版)。
從2002年9月首次返鄉,這些年來,回鄉之路始終沒有停止過!很高興縣府與文化局做了很多工作,不僅提供海外寫作人在金門日報發表作品的機會,也舉辦浯島文學獎、金門文化獎,並協助金門籍作家出版著作等等,讓海外的金門籍作家更認同家鄉。
2005年4月,金門縣政府與聯經出版公司推出《金門文學叢刊》海外卷,我有幸獲選成為十位作者之一,書名《古厝》。四年後,金門文化局也為我出版《金門鄉僑訪談錄》(新加坡篇)。 2011年,我飛到台北,出席包括拙作《獅城人語》在內的五人新書發佈會。除了居住國之外,原鄉給我的照顧與鼓勵,我是打從心裏由衷感謝的。
親情鄉情融為一體
此刻,我想起囑我也在《酒香古意:金門詩酒文化節全紀錄》寫一篇序文的金門前縣長李炷烽鄉親,在紀念集出版後,李縣長適逢南來訪問金門會館,遂親自帶來新加坡給我。一次在金門,我本是擠在人群中觀看活動開幕的公眾人士,不想給他看到了,竟招手呼我趨前,成了剪綵的嘉賓之一。
謝謝禮待文人的的前縣長李炷烽鄉親。
我也趁此機會,謝謝2015年世界閩南文化節在金門舉行時,與福建師範大學閩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慶元教授,一同獲得陳福海縣長聘為縣政顧問。
這些年來,每次返鄉,即使因為藝文活動影響了探親的機會,但我還是盡量抽空,哪怕是一個午餐或晚餐聚敘的機會。
我也記得,2002年首次返鄉,二舅父與舅母來我下榻的旅店探訪,並在我回星前夕,邀約在金門的長輩設宴餞行,至今依然難忘。
母親在父親健在時,曾有幾次回鄉探親。2010年9月,母親在家人的陪同下,一行六人經廈門回金門。在台灣的舅舅和姨媽也趕來,母親和十多年沒見面的弟妹們,快樂地度過美麗的時光。
去年九月返鄉,還見到病魔纏身的姨媽。不到半年,表弟傳來惡耗:姨媽走了!
2008年4月下旬,我跟隨新加坡金門會館一行50餘人回鄉,與洪天送、陳篤漢等幾位董事在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金門大學前身)學生宿舍前種下20棵樟樹,祝福校運昌隆。
今年,金門日報慶祝創刊60周年,我謹此祝願報刊立德立言,宣揚文化、正風勵俗、洛陽紙貴。獻上一首小詩〈60行,文學回原鄉〉:
60行,文學回原鄉
一張複印的半版報紙 (注)
「星期人物」在左邊
沒有頭像
「出生金門榜林
五歲遠赴新加坡」
或許有人興趣閱讀
識字的三舅,還是
桃李滿天下的堂叔?
從此,想起遠方的花崗岩島
有人和我一樣
拿筆為文
寫一段戰火陰霾下
浯島少年的
記憶
終於還鄉
半世紀在南洋的番仔
喚不醒童年
幾成廢墟的老厝
庭院雜草叢生
沒人住是肯定的
就不知道逢年過節
神桌上是否供奉祭品
祖先是否
歸來
浯島十天
不嗜酒的我
竟然不拒高粱
喝它二十杯也不醉
或許,貼上標籤
我是金門人
哪有金門人不喝酒
不飲高粱
榜林、后盤山、中堡、陳坑
我走在親人的村落
尋找兒時的記憶
足跡已被歲月層層蓋住
家鄉成異鄉
與羅門蓉子夫婦走在水頭聚落
也聽管管幽默的笑語
為我題寫書名的洛夫
還有,「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的鄭愁予
今夜,應該也在仙界
談詩論詩寫詩
從此,一條不休止的路
我在四個地域上輾轉前行
帶來新加坡肉骨茶
也少不了印尼咖啡
帶走高粱酒
送給對岸的親家
今年,更不會忘記
帶回《金門日報》60周年特輯
攤開,再不是印象素描
彩色的頭照不年輕
卻是金門的留影
鄉愁如海潮
湧向心房,有一波
總是退了又再來
這一次,我終于大膽寫詩60行
又豈能把過去
說盡?
注:這份1994年2月26日楊樹清送我的半版《鄉訊版》,是我對《金門日報》的初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