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黑白到彩色:金門日報興建彩色印刷廠回憶錄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怡種。
點閱率:228
字型大小:

五十年前,戰地金門仍在砲聲陰影下運作,《金門日報》卻在艱困條件中啟動「彩色印刷廠」的建廠計畫。這不僅是一項印刷技術的突破,更是戰地新聞史上的重要轉折。筆者親身參與從招考、赴台受訓到廠房竣工的歷程,本文翔實記錄那段彩色印刷夢起飛的珍貴回憶。
回到半世紀前的戰地記憶
回憶,像一把魔劍眼前劈下,霎那間,視覺出現時光隧道,仿如走回五十年前的成功崗上。
話說民國六十四年九月一日,那天是「記者節」,隸屬於國防部政戰學校的「復興崗電台」台長繆綸上校,奉令來到戰地接掌「金門日報」。當時,金門處於「單打、雙不打」時期,「金門日報」與「正氣中華報」二報一體,同時向戰地軍民發行,每天將最新的消息,分送到島上的每一個角落,鼓舞軍民士氣,激勵同島一命保鄉衛國。
民國十九年,繆綸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十九歲在南京報考孫立人將軍興辦的「陸軍官校入伍生教導總隊」,隨軍來台後,調往陸軍裝甲兵旅服役,曾任蔣緯國將軍辦公室侍從士。民國四十三年考取「政工幹校」政治系(現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畢業後留校擔任教官,歷任訓育科長、晨光電台播音、復興崗電台台長等職。
多才多藝的政戰名家「魯軍」 
繆綸是國內知名的政論家與作家,以筆名「魯軍」寫方塊小品文,針砭時事,作品有:《大兵與我》、《硝煙集》、《自語集》、《惜緣集》、《曉樓隨筆》,內容多以軍中情事為主,對於社會現況、日常瑣事皆能信手拈來,筆尖犀利縝密,饒富哲理,發人省思。同時,也以筆名「玉翎燕」寫武俠小說,作品有:《玉膽鴛盟》、《玉扇神劍》、《劍鞘琵琶》……等二十餘部,內容多以歷史人物故事為主,情節變幻莫測,神奇曲折,讓人愛不釋卷,回味無窮。
更重要的是,繆社長是「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上將,在經國先生指示下創辦「政工幹校」的得意門生,由於文筆好,長期以來擔任「文膽」;然而,這麼重要的角色,為什麼下放到離島金門,接手每天對戰地軍民發行五、六千份的報紙,莫非還有更重要的任務?
戰地金門的緊張年代 
金門群島位於閩南沿海,孤懸海中,自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之後,「國、共」二軍隔著金廈海峽重兵對峙,民國四十七年爆發「八二三砲戰」,在四十四天砲戰之中,金門群島落彈四十七萬餘發,造成軍民三千二百二十八人傷亡;房屋全毀、半毀合計九千零五十三間;所幸,金門島沒有被擊沉,往後除了「單打、雙不打」的砲宣彈互轟,並無大規模的砲戰,但台海兩岸戰爭並未歇止,轉而在國際的「聯合國」席次,以及外交戰場上爭奪。
具體而言,民國六十年十月廿五日,「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案,通過由中共取代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因此,我國代表團本於漢賊不兩立的立場、及維護「聯合國憲章」之尊嚴,毅然宣佈退「聯合國」,兩岸關係因而空前緊張,戰事有一觸即發之勢。
當時,金門島上十萬大軍全面備戰,田野與曠地佈滿「反空降樁」和「三角叉」,防阻共軍以武裝直升機與傘兵登陸。同時,居民無分男女,均納入民防自衛隊組織,配合軍方各項演訓,時時備戰。連金門高中的學生,也處於半停課的狀態,人人配發槍枝,每天下午由軍方派出助教,帶往下埔下一帶陵地,進行單兵、班、伍、排攻擊教練,全島軍民同仇敵愾,擺出「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陣仗,準備迎接敵人的挑釁,為保鄉、保命而戰。
心戰喊話與空飄戰的無形戰場 
其實,兩岸不只砲火相向,沒有砲聲的戰爭,也無時無刻在進行。因為,《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據說,共軍暗忖戍守金門的國軍部隊,絕大多數是隨軍撤退而來,他們離開家鄉已久,思親情緒必定十分濃郁。
因此,共軍利用金門位於廈門灣外,三面被大陸包圍的地理優勢,自民國四十二年起,在距金門最近的角嶼,架設「喊話站」,使用九個高功率喇叭,向金門展開心戰廣播,企圖「東施效顰」當年劉邦的伎倆,營造「四面楚歌」的功效,以瓦解國軍官兵士氣!
當然,國軍也立即採取反制措施,在馬山、古寧頭、小金門的湖井頭和大膽島上架設「喊話站」,於是,兩岸「心戰喊話」,在金廈海域空中交會。
除此之外,國軍在太湖畔東側建有「光華園空飄基地」。夏季,每天施放氫氣高空氣球,吊掛傳單和民生物資飄進大陸,最遠可達內蒙古,宣揚復興基地台灣民生樂利,號召共軍官兵起義來歸。
甚至,民國六十五年七月廿七日,河北「唐山大地震」,造成近三十萬人傷亡,從金門「光華園」施放的空飄氣球,能吊掛救濟品和慰問傳單,飄到唐山定點著陸,由見「空飄氣球」之威力,難怪共軍常出動「米格機」攔截擊落。冬季,則移師南韓濟州島作業,利用東北季風施放氣球飄進大陸。簡言之,兩岸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時時在海峽空中開打。
繆綸的隱密任務與「歡迎禮砲」
前面說過,政戰上校繆綸,是政論家、作家,也是王昇上將的文膽,這麼重要的角色,為什麼下放到金門離島的小報社,莫非有什麼更重要的任務?
根據繆社長調回台灣任「青年日報」社長時,曾撰文回憶說:
民國六十五年,我被派到金門日報服務,那時候金門還有「單打雙不打」的砲擊,做為一個軍人,能到炮火前線服務,是一種榮譽。報到的第一天傍晚,一發砲彈落在排撿房前空地,距離我的辦公室大約只有二十公尺,當時的爆炸聲和火藥味,非常地震撼人。報社同仁笑稱:「這是對岸給我的歡迎禮砲,令人著實難忘!」
看吧!繆社長來金門報到的第一天,對岸「共軍」就知道了,立馬給予「歡迎的禮砲」。所以,繆社長到任之後,夜晚巡視編輯部和排撿房,腰間都配帶著手槍,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籌建彩色印刷廠的第一推手 
值得矚目的是,繆社長就任以後,不是針對報版業務進行改革,而是立即著手籌建「彩色印刷廠」。宣稱有一位台籍印刷人士提建議,讓他來金門投資設廠,承印「金門酒廠」包裝盒,兼而代訓金門青年,五年後將廠房轉移金門。繆社長認為:「既然民間人士可以做,為什麼報社不能自己做?」
於是,立即辦理興建廠房招標,與技術人員招考。試問,興建一座樓地板面積比籃球場還大的二層樓廠房,與購買整套一貫作業的印刷機器設備,包括到西德購置「海德堡」精密印刷機,以及人員配置,所需經費不是小數目,沒有事前定案的「經費預算」,誰有那麼大的魄力?
首次公開招考與赴台受訓 
記得是民國六十五年春節過後,「金門日報」刊出招考「彩色印刷技術員」消息,將送往台灣受訓,總計有五十幾人報名,在「正義國小」教室舉行筆試,再經面試後,錄取十名「技術員」、四名「技工」。
經公布錄取的十名「技術員」分別是:林怡種、呂添全、蔡世舜、陳國平、陳清木、許慧民、陳哲華、余建寧、李金溝、翁文祥。完成報到之後,簽了「五年合約」,依規定要任職滿五年,才能離職。原本預定搭乘軍機到台灣,無奈連日大霧,飛機無法起降。於五月十二日,改搭乘軍艦到高雄,再換乘火車上台北。
臨行前,繆社長訓勉大家:「這是短期訓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大家要認真的學,實習回來後,將為金門帶回一個彩色的世界,未來《金門縣志》將記上一筆。」
金報第一代印刷人台廠學藝 
到了台北,先到「台北市立高工」印刷科,接受科主任方公茂職前上課,再分發至實習工廠。其中,林怡種、呂添全、蔡世舜三人,分發到永和「三協彩色印刷廠」,實習分色照相、拼版、和曬版;陳國平分發到萬華西園路實習「照相打字」;陳清木分發到萬華實習「彩色打樣」;許慧民、李金溝、余建寧三人分發到新店「金山印刷廠」實習印刷,另外,陳哲華到三重一家印刷廠實習;翁文祥則分發到台中,實習紙器「壓型」作業。
什麼是「分色照相」?簡單地說,電腦未發明之前,一張彩色照片要製版,先要進行分色,首先是用濾色鏡拍成三張「掩色片」,再製作紅、黃、藍、黑四張「分色片」,再分別以網屏過網,成「網點」的底片,經拼版套疊、曬在PS版上,經印刷機套色印刷,即能還原彩色照片的樣貌。過程非常繁複,且要十分精準,只要有一個步驟錯誤或偏失,就會前功盡棄。
就整體彩色印刷程序而言,原稿經拍照或分色成底片,經拼版組編排、曬版,交付輪轉印刷機套印。如果是書冊,經檢集裝訂成冊;如是包裝盒或提袋,則需經製模壓型,才能成為成品。
認真說,昔日「分色照相」,是一門專精的技術,因為,幾乎都在暗房「零光」下操作,即使有心要教學徒,也非易事。「金門日報」成立彩色印刷廠,聘請二位技術顧問,一位是「台北市立高級工業學校」印刷科主任方公茂先生;一位是「中央日報」工務部主任李岷先生,二位都是印刷專家與學者,記得在招考面試時,由繆社長主持,二位顧問坐在一旁。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