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白到彩色:金門日報興建彩色印刷廠回憶錄
意外的契機:從X光室到印刷廠
本來,我個人原在金門衛生院的「血絲蟲病防治小組」任職,工作餘暇常在檢驗室讀書、寫稿,隔壁的「X光室」技術員,獨自一人看守機器,全年無休,連回家探望父母都不敢輕易擅離職守;因為,時值兩岸「單打、雙不打」時期,隨時有砲擊傷患抬進「X光室」,他看我常留守在檢驗室,教我操作機器和沖片,幫忙當助手。
不久,「X光室」技術員赴台受訓,只剩我一人代理工作。有一天,軍中支援的蔡行翰醫師,帶著「金門日報」繆綸社長,要我幫照胸腔;我遵照辦理,並立即進暗房沖片,就在等待「X光片」定影的當兒,繆社長看到我桌上有「稿紙」,問說:
你在寫稿?
是的!我常試著在您們金門日報投稿!
二個月後,「金門日報」成立彩色印刷廠,招考十位技術員赴台受訓,我去報考,口試時繆社長一眼認出:
你不是前些日幫我照X光片的嗎?那裡工作好好的,為什麼要離職?
那是暫時幫人代理。
這裡有一個「彩色分色照相」工作,你有暗房經驗,非常適合,但到台灣實習當學徒,月薪四百元,要嗎?
坐在一旁的「中央日報」工務主任李表示:
這個好,整個印刷製版過程,就是分色照相最難學,有「暗房」沖片經驗,學得比較快。
招考名單公佈後,我們一行十人,由人事官王世福率領,先搭乘軍艦到高雄,再改搭火車上台北,我被分發到永和一家製版廠,追隨一位曾是老總統隨身侍衛,退役後奉派日本學得先進的彩色「分色照相」技術,任職於「中央日報」。
當年,彩色印刷剛起步,懂得「分色照相」技術,那是獨門絕技,薪水是一般人的好幾倍,日進斗金,何況,「一粒麥子掉落地裡,可以衍生無數麥苗」,換句話說,賺錢的技術,沒有人肯輕易教人。
曾經,師傅不只一次表明,因曾護衛蔣總統來過幾次金門,對金門有深厚的情感,否則,就算多給他一年薪水,也不願輕易傳授技術。的確,廠裡的其他學徒,連暗房都不准讓他進去一步,更別說讓他操作精密的機器設備。
當然,興建彩色印刷廠,人員赴台訓練,悉由二位顧問安排。諸如:教導「分色照相」的師傅,正是「中央日報」工務主任李珉帶他到日本實習。換言之,能讓從金門來的學徒,在短時間內學得秘笈,若非特殊關係,絕對不能克竟全功。也因此,可以管窺金門興建彩印廠,建構廠房、購置機器設備,以及人員訓練,事前沒有經費預算,說做就做,短期間要完成任務,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其背後似乎動用到「黨、國」力量,其動機與目的,秘而不宣!
因為,如果興建彩印廠,只為承印「金門酒廠」包裝盒,這是一般商業行為,有必要如此急迫,勞師動眾嗎?
彩印廠竣工與第一張彩色印刷品
經過五個多月的訓練,大伙兒於九月廿九日隨機器設備,同船返回金門,「彩印廠」大樓已接近竣工,陸續進行機器安裝、試車。
十月六日,本報第二版新聞版面報導:
標題是:秘書長親蒞本報,巡視彩印廠房工程,指示把握進度如期試車。內文如下:「本報訊」政委會秘書長於昨日上午九時,蒞臨本報巡視新建彩印廠房工程,對工程品質之管制作明確指示,隨後察看剛運抵金門的彩印機器設備,要求把握進度,妥善將機器安裝完成,如期試車,為地區印刷事業,開彩印之新紀元,以增強本地區文宣、心戰之工作能力,以不負司令官對本報籌設彩印廠之期望。
秘書長蒞臨本報,適逢前往台灣受訓之十名技術員返金,秘書長親切詢問他們在台灣受訓情形,勉勵從台灣帶回技術水準,才能確保工作成功。
二天之後,本報十月八日第二版新聞版面,再刊出:
標題為:秘書長勉勵本報彩印技員,精益求精服務鄉梓,貢獻智慧建設金門。內文如下:「本報訊」:政委會秘書長昨(七)日早晨勉勵從台灣學習彩色印刷技術歸來的十名學生,要將所學技術,更求精進,為鄉梓服務,為建設金門貢獻一己的智慧。
秘書長昨天早晨七時三十分,在金城浯江服務中心,以早餐招待本報從台灣受訓歸來的呂添全、林怡種、蔡世舜、陳國平等十名學生,餐後秘書長致詞,首先對他們學成歸來,表示歡迎,接著勉勵大家不要辜負金門的栽培,強調司令官撥發巨額經費,創辦彩印廠,以適應地方日益進步的工商業務需要。期勉以前金門被譏為「文化沙漠」,大家受訓回來,將為金門帶來一個彩色的世界。
本報十名受訓歸來的學生,對於秘書長招待早餐引為殊榮,對秘書長的訓勉,一致表示恪遵不渝,以不負期許。
從上述二則新聞報導,足以見到戰地大家長司令官及秘書長,非常重視與關注本報「彩印廠」的興建情形。也明確顯示,是司令官核撥經費,籌建「彩印廠」目的為增強本地區文宣、心戰之工作能力。
不久之後,機器設備完成安裝、試車,並從台灣聘請製版技師楊成加、印刷技師林正雄,在首任廠長符文敏督導下,終於順利印出「金門酒廠」大麴酒盒十萬套,包括標箋和包裝紙盒,讓金門進入「彩色世界」,開啟金門文化新頁!
彩印廠的榮景與落幕
「金門日報」成功自行製版、印刷出史上第一份彩色印刷品;隨後,又派出林怡種和楊添壽二名技術人員,到「國防印製廠」實習「空飄傳單」印製作業,回來後,也成功自行製版印出「空飄傳單」,正式加入國軍「心戰」預備隊行列。
雖然,金門沒有被「共軍」海、空封鎖,所以,「彩印廠」沒有接獲印製傳單的命令,一直保持隨時待命的狀態。全體員工致力「金門酒廠」包裝盒、酒箋印製。民國七十二年,為因應「金門酒廠」外包裝盒紙箱,及「金門陶瓷廠」陶瓷品貼花紙需求,增設瓦楞紙加工設施,以及網版貼花紙印刷設備。更明白地說,巔峰時期,彩印廠員工達四十六人,一起發揮賺取盈餘「以廠養報」的功效。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金門終止「戰地政務」實驗,島上全面撤軍,回歸民主常態,加諸兩岸關係逐步和緩,「彩印廠」待命承印「空飄傳單」的任務也宣告終止。
民國九十九年四月一日起,政府機構全面實施「採購法」,「金門酒廠」包裝盒均要上網公開招標,不能直接交由「彩印廠」印製。爰因金門是離島,所有原料靠進口,成本高昂,無法與台灣廠商競爭搶標,接不到印件訂單,員工閑著也不是辦法,經開會協調,其中十七位員工於九月一日,以借調的方式,移撥到環保局、衛生局、大同之家、和水試所等縣屬單位服務。
不久之後,閑置的印刷設備,均已逾使用年限,依規定於「台北惜物網」拍賣,成立三十五年的「彩印廠」走入歷史,令人遺憾與不捨。(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