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均安的故事(外一篇)

發布日期:
作者: 董文雅。
點閱率:276

民國八十一年,我在台大醫院擔任實習醫師,其中一段婦產科訓練安排在省立桃園醫院。總醫師看我態度積極,在他的協助指導下,讓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接生,小嬰兒順利誕生,母子均安。
接生後和產婦閒聊,她來自烈嶼,也就是小金門,離島中的離島,因為擔心離島醫療有限,所以特地來台灣待產,接著在省立桃園醫院生產,結果竟然是讓一位來自大金門的實習醫師接生,當然還有總醫師在旁關照協助,老天爺的安排頗為奇妙。
完成台北榮總一般外科專科訓練後返鄉服務,八十七年在金門縣立醫院輪值急診時,有位中年婦女因下腹疼痛來診,理學檢查發現腹中有圓形腫塊,照張X光發現一個巨大的圓形鈣化影像,頓時恍然大悟,這影像分明是胎兒頭顱、雖然病患未告知有孕在身,但分娩已迫在眉睫,趕緊通知婦產科醫師,並將產婦推送產房,小孩竟在途中生了下來,幸好有驚無險,母子均安。
近年來參與醫師公會全聯會活動,結識周慶明理事長,他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當年三軍總醫院第二年住院醫師訓練後,下部隊到烈嶼黃厝醫院擔任院長,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三十日晚上,波西颱風來襲,風雨交加,一名年輕產婦在衛生所難產。烈嶼守備指揮官接獲通報後,立刻指派周院長、王志祿醫師(小兒科醫官)、王宏仁醫師(牙科醫官)前往支援,並由莒光車行行長林堅培先生協助接送,在眾人齊心努力下,母子均安,喜得一子,小男嬰並被取名為「均安」。
均安、均安,母子均安,醫患方得均安。
另一種可能
T醫師現為臺北榮民總醫院主任級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多年以前,還是臺北榮總一般外科住院醫師的時候,因為北榮承作金門IDS計畫的緣故,她被派來金門醫院支援急診室。
某日凌晨,有名患者因鼻涕直流不止前來急診就診,當時正是T醫師輪值,病患主訴流鼻涕不止,要求會診耳鼻喉科醫師用抽鼻涕的方式處理,T醫師告知無法依其要求,在大半夜會診耳鼻喉科醫師來抽鼻涕,雙方各有立場,僵持之下,T醫師似受言語委屈,留下傷心淚水。
跟診護理師通報當時輪值外科的我,T醫師是我台北榮總一般外科學妹,身為學長的我趕緊到急診室一探究竟。
到了急診,跟學妹說我來了解看看,病患是我認識的縣府人員H先生,問了病況覺得應是鼻子過敏導致鼻涕流不停,稍作解釋後,開立一顆抗組織胺讓病人服用,接著和病人閒聊,約莫二、三十分鐘左右,流鼻涕的症狀大幅改善,抽鼻涕的議題也就跟著消失,大家就都回去補眠了。
病患因症狀不適可能會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要求,正面指出其要求不當或可直接教育病患,聽不進去的病患卻也可能會有些情緒表現,如何委婉或巧妙的用其他方式讓病患信服,也是一門溝通的學問。
對於撞到頭就要求馬上做電腦斷層者,我通常會跟病人說輻射會增加罹癌的風險,是否先觀察有無惡化再決定要不要做和做的時機,輕病要求住院的,我會解釋住院的優缺點,非必要的住院得到院內感染可能得不償失,醫療沒有絕對百分之百的保證,醫患雙方的良好溝通以及持續的病情觀察處理甚為重要,我的同梯室友C醫師曾經因為一開始不讓病患做頭部電腦斷層,後來病況惡化還演變成醫糾案件。
溝通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絕對的能與不能中,尋找另一種可能。醫患溝通如此,其他溝通也是如此,這是一門永遠的人生功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