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新詩與金門(1949-2002)─「寫金名詩」與「金門詩人」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先正。
點閱率:3,534

壹、前言

  以金門情景人物寫入新詩的名作篇數不少,曾住在金門或原籍金門的名詩人也有一些,今日金門既有詩酒節以事歡慶,金門人應知有那些詩作與名家。

暑假筆者趁暇搜集資料,尋訪作品與作家,將所得分類爬梳,以作品發表或出版先後為序,介紹一些寫金門的名家作品篇目,並略述金門籍或住金門的作家詩集概況,部份作家的詩作雖未結集出版,但亦在此稍作介紹,筆者才疏學淺,所知有限,刊出後,尚祈方家博雅指教補正!

貳、「寫金門」及「在金門寫」的名詩

  以金門為名,或以金門情景入詩,及在金門撰寫的名詩,有以下數篇:

一、︽金門之戀│題梁鼎銘先生金門寫生畫頁︾何志浩(註1)民國四十二年寫於台北 輯於︽壯志凌雲集︾。

二、︽金門四詠︾ 李孟泉(註2) 民國四十四年刊載於︽創世紀︾第二期  民國六十二年版國中國文第四冊選入此詩,國中學生誦讀多年。

三、︽古寧頭︾ 鍾鼎文(註3)刊於民國四十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聯合報︾副刊 輯錄於︽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

四、︽烈嶼一少女︾ 覃子豪(註4) 刊於民國四十七年十一月十日︽聯合報︾副刊 輯錄於︽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

五、︽石室之死亡︾ 洛夫(註5)於民國四十八年八月來金在太武山坑道開始寫,首輯載於︽創世紀︾十二期,爾後幾年續寫,民國五十四年一月,︽石室之死亡︾詩集出版。此詩為描寫戰爭與死亡的六十四節長詩,詩作表現引人議論,洛夫對此詩頗為重視,在其創作生涯中佔有重要份量。侯吉諒將此詩與相關重要評論編為一書。

六、︽金門之歌︾弦(註6) 刊於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新文藝︾第五十七期 此詩名句甚多,「如同我們擦亮一枚步槍,我們擦亮這新的日子。:::在鋼盔中煮熟哲學,自鐵絲網裡採摘真理。堅定如一顆準星,燃燒如一條彈道:::。」日後,朱西寧於︽幼獅文藝︾發表長篇小說︽八二三注︾,即在文前鈔此詩代序。

七、︽天狼星︾長詩中的一章︽大武山︾ 余光中(註7) 刊於民國五十年五月︽現代文學︾第八期,余光中在︽天狼星︾的附註六,說︽大武山︾(應是太武山)在金門。此章之「我」為當時駐守金門二位現代詩人之疊影。十五年後,余光中又把︽天狼星︾改寫發表。(註8)

八、︽燈船︾中的第二輯︽佳人期︾、︽菜花黃的野地︾、︽馬纓花︾等十八首「情詩」 葉珊(註9) 葉珊於民國五十二年來金服役,寫了多篇散文及詩作,其中︽料羅灣的漁舟︾文曾被摘錄,選入國中國文第一冊。至於︽佳人期︾等作品,葉珊在︽燈船︾的序中說明這些詩都在金門寫就。此外,民國五十六年出版的紀弦(註10)詩集︽檳榔樹乙集︾,輯有他於四十七年來金勞軍後所寫的︽金門高粱︾、︽橘酒與金門高粱︾、︽金門之虎︾等詩。

民國五十八年出版的商禽(註11)詩集︽夢或者黎明︾,輯有他所寫的︽逢單日的夜歌︾。

民國六十一年出版的︽現代詩導讀︾,輯有羊令野(註12)︽馬山望大陸︾二首,梅新(註13)︽大擔島與二擔島︾(之二)。

除了前述名家名作,據悉尚有不少詩人過客來金服役任教或參訪,亦有詩作,如文曉村(註14)、金筑(註15)、謝輝煌(註16)、衡榕、許丕昌、黃進蓮、梵靈(註17)、廖鳳彬、吳順良、沈志方(註18)。這些詩人作品大部份刊於︽金門日報︾的副刊。

來金服務的詩人當然不只上述幾位,還有如彭明輝(註19),於民國七十年來金服役,曾以︽碉堡記事︾獲國軍文藝金像獎的長詩獎。蔡富澧(註20)於稍後幾年在金服役,也偶有詩作刊於︽金門日報︾副刊及國防部所屬刊物︽勝利之光︾等,八十六年張輝誠來金服役亦寫了不少詩(註21)。

至於民國八十九年,龔鵬程、楊樹清主編的︽酒鄉之歌︾,書中所輯鄭愁予︽飲酒金門行︾、白靈︽金門高粱︾、古月︽蝴蝶的記憶︾、向明︽飲金門高粱︾、辛鬱︽金門與酒︾、杜十三︽月亮之歌︾、李雲鵬︽沈醉︾、林煥彰︽親愛的,金門高粱︾、洛夫(酒鄉之歌︾、商禽︽搖搖欲醉的星星︾、管管︽金門一個明朝小村裡的那棵梨花︾、鄭愁予︽四十年前的金門之美︾、羅鏘鳴︽何妨再醉這一杯︾等詩,這些詩大多為二○○○年金門高粱酒文化節而寫,都是精心傑作。

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出刊的︽創世紀︾一二五期,輯有謝輝煌的︽金門詩抄︾十二首,小題計有︽飛越中線︾、︽風獅爺︾、︽木麻黃︾、︽鈕扣︾、︽擦身而過︾、︽莒光湖畔︾、︽西園鹽田︾、︽石鼓︾、︽翟山坑道︾、︽一條根︾、︽寶月泉︾、︽落盡繁華│題張國治油畫︽金門之冬︾,詩刊編輯說:「作者以相當精準鮮活的語言,彎曲而又創新的意象。使讀詩的人,倍感親切與酸楚,而帶有某些如飲金門陳高後的飄飄然。」(註22)

參、金門寫新詩的名家

  金門寫新詩的人不多,在︽金門月刊︾、︽浯潮︾、︽金門文藝︾等刊物偶有佳作的心銘、顏森農(即顏生龍)、楊子昇、吳承明、黃龍泉等人,如今已逐漸淡出,或是仍在沈潛中,俟他日再行復出。以下謹就目前仍勤寫不輟,得獎出有作品合集或詩集者,依年齒為序,依次介紹:

陳文慶,民國二十二年生於福建仙遊。民國三十八年隨軍抵金門,參與古寧頭大戰,之後換防台灣整編又來金,民國六十一年退伍轉任公職。陳文慶在軍中即勇於創作,經常投稿,作品散見︽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等,出版有散文、小說、詩等合集︽金翔鳥︾、散文集︽烽火下的山花︾、小說集︽戰地兒女︾,︽這條街︾等書。

陳長慶,民國三十五年生於金沙碧山。讀完初一因家貧輟學,戮力自修,發表作品。民國六十二年與友人創辦︽金門文藝︾季刊,擔任發行人兼社長,之後經營「長春書店」,停筆多年。民國八十五年復出,自此新詩、散文、小說、佳作連連。陳氏擅長以寫實手法描繪金門風土民情,出版有合集︽寄給異鄉的女孩︾、︽再見海南島 海南島再見︾,散文集︽同賞窗外風和雨︾、︽何日再見西湖水︾,小說集︽螢︾、︽失去的春天︾、︽秋蓮︾、︽午夜吹笛人︾、︽春花︾,作品數量質量在金門均屬翹楚。陳長慶近幾年借用詩的形式,寫了一系列│咱的故鄉咱的詩,其詩誠如張國治所言:「他植根於對時局的感受,對家鄉政治環境的變遷,世風流俗的易變,人心不古,戰火悲傷命運的淡化等子題觀注,:::選擇這種分行,類對句:::、俗諺,類老者口述,叮嚀,類台語老歌,類台語詩的文類…鋪陳一股濃濃的鄉土情懷。」

(註23)

 註1:何志浩,浙江象山人,民前七年生,中央大學肄業,陸軍官校、陸軍大學,曾任首都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主委,總統府參軍,中將退役後轉任華岡教授,為國際桂冠詩人,獲國際各大學多種榮譽博士。

註2:據文曉村查考,李孟泉,法號祥雲,遼寧海城人,民國十年生。長春師範高級部畢業。曾任教師、編輯、記者、公務員、海軍軍官、︽覺世︾、︽獅子吼︾等佛教刊物編撰委員、主筆,中國佛教會副會長。著有詩集︽萍蹤詩草︾、︽佛門詩偈趣談︾、︽懺願室文集︾等多種。

註3:鍾鼎文,早年筆名番草,一九一四年生,安徽舒城人,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及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抗戰期間,從事戰地黨政工作,之後任國大代表及聯合報、自立晚報、中國時報年報主筆垂四十年,歷任「藍星詩刊」發起人之一、中華民國新詩學會理事長,世界詩人大會會長及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院長。著有詩集:︽行吟者︾、︽山河詩抄︾、︽白色的花束︾、︽雨季︾等多種,出版英文詩集︽商原︾,法文及荷蘭文詩集︽橋︾、德文詩集︽乘雲︾、︽人體素描︾等。

註4:覃子豪,四川省廣漢縣人,民國元年生。中法大學畢業,旋留學日本。藍星詩社發起人,曾主編︽新詩週刊︾、︽藍星詩刊︾。著有︽海洋詩抄︾、︽向日葵︾、︽畫廊︾、︽詩的解剖︾等,譯有︽法蘭西詩選︾。民國五十二年十月十日去世。現遺作編為︽覃子豪全集︾三冊。

註5:洛夫,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陽縣人,民國十七年生,政工幹校,私立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歷任連絡官,英文秘書,東吳大學教師,歷任國軍文藝金像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之決審委員,曾獲七十一年中山文藝創作獎、時報文學推荐獎,著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無岸之河︾、︽魔歌︾、︽洛夫自選集︾、︽眾荷喧嘩︾、︽時間之傷︾、︽釀酒的石頭︾及散文,評論、翻譯等文集多種。洛夫乃金門半子,娶東洲小姐陳瓊芳,曾多次來金,為縣運會獻詩。

註6:弦,本名王慶麟,河南南陽縣人,民國二十一年生,政工幹校影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威斯康辛大學碩士。曾任文化大學、東吳大學、中興大學教師,︽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聯合文學︾社長。著有︽弦詩抄︾、︽鹽︾(英文)、︽中國新詩研究︾等。

註7:余光中,一九二八年生,福建永春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兩度以傅爾布萊特訪問教授名義,赴美講學四年。曾任政大、師大、台大、東海、東吳、淡江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系主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現任中山大學講座教授。︽監星︾詩社創始人之一。余光中詩名與文名並高,兼擅翻譯與評論。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蓮的聯想︾、︽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夢與地理︾、︽五行無阻︾,及散文、評論、翻譯等四十多種。

註8:余光中︽天狼星︾長詩發表後,洛夫曾撰︽天狼星論︾長評一篇,指出「此詩醞釀不足,率爾成篇,是一篇早熟的失敗之作。」余光中則回覆以︽再見,虛無︾一文。洛夫認為︽天狼星︾之所以失敗在於強調主題及語言太明朗,但余光中自己則認為「當日︽天狼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主題不夠明確。人物不夠突出,思路失之模糊,語言失之破碎,:::。」

註9:葉珊,原名王靖獻,一九四○年生,台灣花蓮人,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柏克萊加里福尼西亞大學文學碩士、比較文學博士。一九六五年開始寫作原用筆名「葉珊」,三十二歲時改用楊牧為筆名,曾在台大、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東華大學任教。現任中央研究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詩集有︽水之湄︾、︽花季︾、︽燈船︾、︽非渡集︾、︽傳說︾、︽瓶中稿︾、︽楊牧詩集工︾、︽北斗行︾等十餘種。另著有戲劇︽吳鳳︾及散文評論等十餘種。

註10:紀弦,本名路逾,,祖籍陝西,一九一三年生於河北,蘇州美專畢業,從事教育工作。抗戰勝利後來台,執教於成功中學,一九七四年退休,一九七六年赴美,常住加州,寫作不輟。一九二九年開始寫詩,迄今詩齡已滿七十,被譽為詩壇的常青樹。著有詩集:︽行過之生命︾、︽飛揚的時代︾、︽摘星的少年︾、︽無人島︾、︽飲者詩抄︾、︽紀弦詩選︾、︽檳榔樹甲乙丙丁戊︾共五集、︽五八詩草︾等十餘部散文集、︽紀弦詩論︾、︽新詩詩論︾、︽紀弦論現代詩︾等八部。生平得獎甚多,而尤以「中國現代詩獎」之特別獎為最重要│此乃詩壇對其成就與功績之肯定。

註11:商禽,本名羅燕,民國十九年生於四川珙縣。中學肄業,曾任軍職、編輯。民國五十八年應邀到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曾任︽時報周刊︾副總編輯。他的詩集︽夢或者黎明︾被評為台灣超現實主義登峰造極之作。與弦︽深淵︾並列六○年代的經典性詩集。

註12:羊令野,本名黃仲琮,民國十二年生於安徽,歷任軍職,曾任國軍詩歌隊隊長,並主持︽青年戰士報︾「詩隊伍」雙週刊。是現代派詩社同仁,著有︽面壁賦︾、︽貝葉︾、︽必也正文集︾。

註13:梅新,本名章益新,民國廿四年生於浙江,中國文化學院新聞系畢業,曾任民生報編輯,中副主編,是現代派詩社同仁,著有︽再生的樹︾、︽椅子︾。

註14:文曉村,一九二八年生,河南偃師人,台灣師大國文系畢業,曾在金服役,結識陳長慶等多位文友。美國加州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榮譽文學博士,現任︽葡萄園︾詩刊名譽社長,中國詩歌藝術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文藝協會、作家協會、新詩協會理事,世界華文詩人協會常務理事。著有詩集︽第八根琴弦︾、︽一盞小燈︾、︽水碧山青︾、︽九卷一百首︾、︽文曉村詩選︾、評論集︽新詩詳析一百首︾、︽橫看成嶺側成峰︾等多種。

註15:金筑,本名謝炯,一九二八年生,貴州貴陽市人。台灣師大畢業,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二年曾在烈嶼國中任教。早年加盟「現代派」,曾任︽葡萄園︾詩刊社主編,現任︽葡萄園︾詩刊社社長,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秘書長,︽中國詩歌選︾年度編委,世界華文詩人協會創會理事。擅長新詩朗誦,舊詩吟唱及聲樂。有詩集︽金筑詩抄︾、︽上行之歌︾等,獲詩運獎,中國文藝獎章。

註16:謝輝煌,一九三一年生,江西安福人,初中畢業。曾來金任軍職,做過台長、幕僚、專員、編輯等職,現為中國文藝協會理事、中華民國新詩學會會員,「三月詩會」同仁。曾出席第二屆、第十五屆世界詩人大會,及海峽兩岸詩學交流會多次。作品有散文、新詩、傳統詩、時論、詩論及詩歌賞析,散見兩岸三地及新加坡等報刊,出版有散文集︽飛躍的晌午︾。

註17:衡榕乃民國六十年左右金中女教師筆名,偶有詩作刊於︽龍族︾,許丕昌、黃進蓮、梵靈乃當時在金門正氣副刊發表詩作的預官,以上人名皆轉引自張國治於民國八十四年八月四│六日︽金門日報︾浯江副刊︽一條河繼續流下去︾。

註18:廖鳳彬、吳順良、沈志方三人為民國六十七、八年間經常於︽金門日報︾發表詩作的軍官詩人。沈志方乃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退役後讀中文研究所,創作不輟,著有詩集︽書房夜戲︾(爾雅)。

註19:彭明輝,筆名吳鳴,台灣花蓮人,民國四十八年生,東海大學歷史系,政大歷史研究所博士。曾獲第四、五屆時報散文獎,第十八、十九、二十屆國軍文藝金像獎(報導文學、長詩、散文)。

註20:蔡富澧,一九六一年生,湖北陽新人。陸軍官校畢業,曾任排、連、營長,現任職國防部。著有︽山河戀︾、︽三種男人的情思︾(與張國治、藍玉湖三人詩合集、︽與海爭奪一場夢︾等多種。

註21:張輝誠,一九七三年生於台灣雲林,祖籍江西黎川,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肄業,任教中山女高,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九年服役金門,著有詩集︽坦誠︾(自印),張輝誠在金服役作詩文不少,引起甚多人矚目。

註22:見︽創世紀︾一二五期三七頁。

註23:見張國治︽在地情懷,在地詩│試讀陳長慶六首在地觀點的「金門話」詩︾。(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