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謊言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瀚。
點閱率:717

如同絲緞湖面上的美妙皺痕

令你心動

那是春天金翅雀般的少女

羞怯而笨拙的謊言



至於少婦情人

狡獪迷人的說詞

則像暗夜湖畔閃閃流動的螢火

供你讚嘆玩味



那些諂美的人

寒暄 朝你致敬

映著理性輝光的臉龐

在魔鏡前揣測算計

生存與靈魂的距離



你微笑洞悉一切

並以謊言驅離克隆

和決定論者

你釋放歧義如漫天飛鳥

讓旋律曲折如生命的姿態



但你終究不解:為何

泉湧一樣的憂傷

總伴隨把你淹沒?

──機器人感覺詩之一:謊言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電腦問世之後,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們開始討論「電腦是否具有或總有一天可以具有思考的能力」這個問題,甚至把哲學家、語言學家都捲入了這場科學論戰。當時一位數學家涂靈(Turning)就提議用一個知識層次上可操作的測試實驗來取代無休止的形而上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涂靈測試(Turning Test)。

這個測試實驗是這樣設計的:有三個隔離的房間,中間是一個測試者,分別以電腦打字與隔壁兩個房間對話,這兩個房間中,一個是人類,另外一個是電腦。測試者不斷詢問兩個對話者,藉以判斷何者是人類,何者是電腦。而兩個回答者都要想盡辦法讓測試者認為他才是真正的人類。也就是說,電腦必須設法欺騙測試者,好讓他做出誤判。當測試者(人類)無法判斷與他對話者到底是人類還是電腦時,我們就可以說電腦具有與人類相同的智慧,或者說電腦就具有思考的能力。

涂靈測試的提出平息了大部分「思考機器(thinking machine)是否可能」的爭議。當年涂靈預測大概五十年後,科學家應該就可以設計出ㄧ台會思考的機器。現在,五十幾年過去了,涂靈當年的期盼顯然已經落空,或者至少還要再等五十年。

儘管如此,涂靈測試仍然是人工智慧領域一個經典的創見,這個測試有趣的地方是把電腦模倣人類智慧的指標建立在「說謊」能力上。

認知科學家認為,兩歲的幼兒伴隨著語言發展同時開始出現「說謊」的能力,這個時期的謊言比較像是語言的遊戲:一種介於印象、幻想和語言符號的對照遊戲。一旦到了學齡兒童階段,基本道德和價值觀念逐漸成形,謊言變成為掩飾不被接受行為的的一種手段,透過說謊來保護自己或獲取短期的好處。這種行為其實如同其他生物,為了解決生存問題所演化出來的解題機制。

但人類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差異在於:人類擁有組織語言符號的能力。因為這個獨一無二的能力,語法、意義、想像、思考便是由此繁衍而成。語言正是人類建構文化系統的關鍵工具,它連繫、累積、傳遞、演繹人類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最後堆砌成巨大的文明城堡。

而隱身在這個光明正大的、耀眼的理性工具背後,正是「謊言」這個小小的罪惡。透過「謊言」,人們可以逃離嚴密的集體意義、逃離巨大文明社會的制約,以便回到自我的真實感覺,在那個被理性拋棄、被道德排拒、被記憶遺忘的角落裡,我們被迫面對原始的生命狀態──所有未經修飾的困窘、喜悅和悲傷。

所有的小說家、詩人和哲學家都應該是善於說謊的。他們借用、移植,以及編造了語言的意義。他們提供了一個個恣意想像的花園、痛苦靈魂的庇護所,或是自我圓滿的理性王國,讓人們得以從幼兒惡作劇般的語言遊戲中獲得說謊的樂趣;或藉此得到更安適的生存意識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人類如此輕而易舉的行為,對電腦卻如此困難。如果有一天,電腦也有生存的壓力,有了逃避的動機,也有了自主性地社會價值認同的矛盾痛苦,也許我們真的就能夠設計出一台符合涂靈期待的「思考機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