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說李福井《古寧頭歲月》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642
字型大小:

《古寧頭歲月》寄寓了李福井的鄉愁。猜想,這愁,用情深,便不願意純以散文體記敘,也不願意溺於私己的想像、記憶,卻採取了史誌、報導、小說等敘述,隆重地依附時代大事,讓情感的流洩有了歷史性的出口。歷史確立了,人的位置、價值,也呼之欲出。

自序中,李福井感慨古寧頭的開發、壯盛跟凋零。他說,「也許李子落地再萌芽、發榮、滋長,說不定就是古寧頭李氏繁衍、分枝的歷史宿命,那就無須為它惆悵、悲傷了」。這段文章,就是《古寧頭歲月》的發語詞了。往昔發生戰亂,村民多逃難離村,戰後再回鄉里,重整家園,但古寧頭以及金門多數鄉鎮,卻走向相反,動亂時代人丁繁盛,和平時代來臨,卻一一作了廢城。當李福井站上荒涼家園,北風颯颯,鄉情依依,他該珍惜和平時代,還是緬懷戰亂?於是他說,「或許在我內心深處,只是感傷那逝去的最後童年」。

故鄉像座礦山,挖不盡、取不絕,礦山不單是個空間,也是時間的,李福井寫古寧頭的地名由來、先祖、宗族、關帝廟、水尾塔等民俗典故,以及日據時期跟兩岸分治後,古寧頭成為戰地之後的民生百態,這些是鄉愁的背景,卻也是故事的主角。

有一次,金門藝術大師李錫奇當李福井的面,稱讚《古寧頭歲月》,說他這本書寫得好。我沒接著聽,不知道李大師是否解說好在那些地方?檢驗篇章,古寧頭的發展跟軼事,是屬於鄉誌範圍了,李福井寫來,也中規中矩。從關帝廟篇章始,李福井就融入了童年經驗跟情感,從嚴整肅穆一變為靈活逸趣,軼事、典故生動穿插,寫到養蚵生活又作抒情,寫日據時期跟戰爭,融合了報導跟小說敘事,有時候是第一人稱交代場景,有時候以第三人稱敘述動亂,收錄的〈一個馬伕的回憶〉則為李金昌親身經歷。透過李金昌、李炎萍、李怡來、李清藩等地方耆老,集采風、攏視角,以一種圍剿但又下探的方式,深入歷史大礦。

這樣,李福井挖出來的礦就不一樣了。人物現身,迂迴繞到歷史側面,不以大場景、大歷史為功,而藉小人物、小辛酸,道出一人一物的命運。命運或見悲劇、扭曲或荒謬,卻因為真實,寫出血肉跟蒼涼。然而,歷史的蒼涼跟現實的蒼涼,誰是多、誰是少呢?李福井在二十七章〈奮起再造〉寫著「得閒時,我也常常回去看他,父子連床,共剪西窗夜話,重溫了孺慕的情影,夜半起床,清輝瀉地,滿村空寂,這跟以前繁盛、人煙稠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語了」。這裡,呼應了自序,《古寧頭歲月》成了卻是李福井的哀悼之書,雖然李福井接著又說,「古寧頭人必須奮起再造,恢復生氣」。但再起的故鄉,終究不是記憶中的故鄉。

若《古寧頭歲月》只是李福井的哀悼童年之作,又何以感動李錫奇等讀者呢?

李福井介入歷史苦難的方式是大敘述跟小敘事兼具,大敘事以歷史為經,小敘事以人物為緯,散文、報導、小說等多種技巧合爐,人物栩栩如生。猜想,他多年的記者跟編輯訓練,是為這本書作了專業支撐的,才能來回大敘述跟小辛酸之間,寫下頗多深刻細緻的描述,像是回憶砲戰,母親冒險炊食,他寫著「躲避砲火,吃飯成為最大問題,母親常乘著歇火,跑回一百公尺外的家裡煮一鍋地瓜湯,全村死寂,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出來,母親隻身在家裡燒茅草煮飯,擔驚受怕」。

猜想李福井,必是淚水噙滿,回憶它、寫下它。然而,被寫下的文字卻清淡如一鄉情敘事。正因為情感自持,李福井就把生活的悲嗆,壓抑了、再放大,也這樣輻射給每一個讀者。因此,一地(古寧頭)、一己(李福井)的歲月,卻做了金門人的共同歲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