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學生的漣漪──寫在教師節前夕
數年前,獨自一人,沿著傍晚的黑色,在淚水汪洋裡,探索著今天台灣的大學教育出了甚麼問題。當年上我一門課的一位女大學生,像一塊石頭,擲在我原本平靜的心湖,撩起一波波再也無法平息的漣漪。
她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女學生,要不是那次要我幫她簽清寒證明書,也不會引起我的注目。一眼望去,中等身高的她,稍微瘦削,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滿臉的疲倦與蒼白。原來,這張比同儕老氣的臉龐,竟隱藏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故事。那疲倦背後有淚水擦不乾的理由;那蒼白也非平添的、更不是自己願意的!
她原來有一個正常、幸福、美滿的家。父親癌症病逝後,頓失經濟來源,媽媽又因打工意外受傷,只好在家養病,家庭才起了風浪。三位姐妹,僅靠她上大學唸書之餘,拚命打工兼差,賺取一家的生活費,勉強餬口。昂貴的私立大學學費,只能仰賴助學貸款。因此,這筆清寒獎助金,對她與她家人來說,可是天大的驚喜。心想:清寒獎金,在她身上,應能發揮最大的人道與天理。
她那憔悴、營養不良的臉色,說出了今日社會上一個悲傷的故事。為了生活,她抓住每個打工的機會,再苦也要撐下去;為了生存,身為長女,她扛起一家生計的重擔,再累也要熬下去。她那張臉,與同年紀的同學相較,成熟不少,也剛毅多了。彷彿說著:「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她的臉,就這樣,閃爍著極微弱的一盞生命的光芒,很薄弱,卻很堅定。雖然可能隨時會被生命中較強的風雨吹滅,但她的韌性與信心,卻不會輕易被擊倒。
雖然打工奪去不少寶貴的青春與讀書的心思,她,令我吃驚的是,竟然從未缺過一堂課,上課也從未打過瞌睡!本以為,蠟燭兩頭燒,總有一頭很快會燒盡,但,她卻能兩頭兼顧,成績保持在班上的前百分之十。她的表現,我感到驕傲;她吃苦與用功的精神,霎時,使我從對時下大學生普遍好玩與怠惰的刻板印象,解放開來!我好似自一場沉醉的夢醒來!被她的毅力呼醒的。
「我現在已經大四了,再熬幾個月,就可以畢業找份工作,日子就會好過一些!」在她人生字典裡似乎找不到悲觀或失望的字眼!我,無言以對,只有默默的、滿腔的祝福:期望她能熬過這幾個月,順利畢業、順利找到工作。
「她確需這筆清寒獎助金,懇請審查委員們惠予准允,功德無量!」我忍住欲決堤的淚水,簽下了推薦的字樣。記憶裡,簽下的不是字、不是淚、也不是血;而是不忍、不解與不平之鳴!其實,這位學生的境遇,還不算最糟,但類似此勤奮求學與兼職的例子,近年卻愈來愈多,私立大學院校尤然。印象中,家長社經地位愈高的學生,能力與程度均較優質,也愈能往公立大學院校就讀。這可能由於經濟能力較充裕,家長較關心與投入子女的教育。因此,這些年來,不僅是城鄉教育失衡,連貧富差距的問題,也漸次投射在大學教育上,日益明顯、嚴峻。
「老師,謝謝您!」她接過我簽過的清寒申請書,露出陽光燦爛般的笑容。那是一個不向人生陰天與暴風雪低頭的笑容!那笑容明白告訴我:再窮再苦都會撐下去!永不氣餒、放棄!那是我這輩子見過最甜美的、最充滿希望的一個笑容!那個笑容像一朵花,如今還常在我夢裡綻開著呢!
「不客氣!希望你得到獎助!」我的回話是虛弱的、無助的,因為我已陷入沉重的痛苦漩渦,因為我已感動得只想一個人好好哭一場,等理性回來,再想一想:我們的社會是否還有公平正義?我們的大學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還是什麼都推給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