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家書

發布日期:
作者: 蔡鈺鑫。
點閱率:685
字型大小:

一九七五年六月,我首次離開故鄉金門,搭船到台北唸大學。那時,金台間並無電話,除昂貴的電報,最常使用的是,約三天到一週可送達的郵件通信。家父,公務再忙,也會每週寫一封信給我。就這樣,一年近六十封的家書。家父幾乎從未間斷過,反倒是我,偶延誤或忘了回信。家書綿延到近兩年的預官役,每次收到信,彷彿中了特獎,那份幸福感,如今,說了嘴角還會流口水呢!家書甚至傳到留學近四年的美國,冰天雪地,收到家父親筆的信,那種溫暖,豈止燙手,如今,回想起來,心頭還是暖洋洋、熱騰騰的呢!家父寫給我的信,一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告中止,主因有了電話,彼此聯繫便捷多了。

電話多了臨場感,聽到聲音,感受到親人的情緒,時空的限制大幅解禁。只是,我仍懷念那段家書往返的日子。似乎,書信有一些特點,是電話,甚至電腦,所無法取代的。郵件,缺點在緩慢;但,緩慢卻可能是一個優點。事緩則圓,金台間,魚雁往返一週或更久些,讓發收信者間,有更多的閒暇與心思,去消化與吸收人生的許多重大轉折與決定。譬若:留學與否、訂婚與結婚等重大決策,我都在信中,向雙親秉告。他們用信思考與答覆,表情認真、嚴正。將人生的許多面向,提供我思考。信,在我的人生裡,扮演過重要的腳色,為父母與子女溝通搭了一座可靠的橋梁。

十多年的家書,一路陪我成長。家書,由家父主筆,卻代表雙親的共同愛心與關懷。家書的格式,雖千篇一律,內容卻每封都帶來新意。或記親人近況,或載家鄉異動。家書,載滿家父流利、和藹的筆跡與筆觸,除了傳遞資訊,父慈母祥,字裡行間,更流露無遺。家父還不忘教育的本色,每封信,都將做人處世的道理,包裝在親切的語氣,循循善誘的態度裡。這些道理,反覆提醒,早已在我血液裡生根發芽了呢!

家書還有一個優勢,能說出許多父母子女,在面對面時,無法或不便表達的情感與思想。書寫與口說終究是兩種不完全相同的表達模式。書寫,需要構思、草擬與修辭,比口說多了不少的刻意與琢磨。正是這種刻意,書寫者能對收件者有充分的表情達意;正是這種琢磨,寫信者能對事理作深思熟慮。

信,在當年,不知安定了多少來金門當兵的人心;不知撫慰了多少對情侶的相思。同樣地,信,也安定了在金門父母的心;也撫慰了在台灣打拚子女的情。不過,家書的定心丸功能,如今,已成一個古老的故事了。

傳統郵寄的信件,電信與電腦化後,雖不至消匿無形,卻也不得不轉型成「伊媚兒」(e-mail)。比起郵件,電子郵件速度快,卻已失去傳統用慢條斯理,去思索事物,去圓融人生的許多逆境與困頓。再有,電子郵件的字體,再多樣式,總是機械化的,無法表現當年家父親筆寫信,所能傳送真實的善良個性。最該正視的是,現代科技文明,凡事講效率,講速度,逼使人生做下許多匆促的決定,往往種下後悔與悲劇。「欲速則不達」的古訓,似值得電腦腳步下的現代人玩味、思索。

我的兩位女兒,不像我當年那麼幸運,每週會收到一封父親親筆的家書。只有理說不清時,做母親的,偶會寫字條或信件,讓母女的意見能獲得明確、充分的溝通。這時,寫的真的比說的還有效,寫比說來的能做深層與明智的思考。科技進步、發達了,而親子關係的品質呢?科技文明,帶給人類憂喜參半的福祉,卻是一條不歸路。家書就是一個例子,被科技文明拋到遙遠的過去,似乎沒人會去把它撿回來,儘管它保有許多珍貴的人性,儘管它能作更深層的情感交流。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