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沒教飼﹖金門囝仔﹖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士朝。
點閱率:787

「教養」用閩南語的金門話說是「教飼」,就是說一個囝仔除了要「飼養」他,也要「教育」他。除了讓他三餐溫飽能平安長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日後能懂得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這個囝仔或這個人在他的童年或成年時期,有沒有「教飼」?端看他平日的言行舉止是否良窳而定。

一個人「教飼」程度的好壞,不但是外人對他個人品德的評價高低,也是對他父母或家族的觀感好惡。在村里左鄰右舍,在學堂班級同儕,在社會職場同仁,在異鄉各地人士,大家都會讚賞有「教飼」者,會樂意與他為友,會相互提攜扶持,成功的果實較早熟;反之,沒「教飼」者,則人見人厭,唯恐避之不及,那麼下場就慘矣。

回想兒時,家鄉純樸,雞犬相聞,長慈幼恭,和睦共處,一片樂利。

居家時,晨昏定省,灑掃庭院,進退有序。餐桌上,嚴守禮儀,親長未嚐,不許動筷;吃飯不許配話,咀嚼要合嘴不能叭叭響出聲,喝湯不能嘶嘶響,不許敲碗,因為那是乞丐的動作;菜餚只能挾面向自己位置者,如果飛象過河撈過界到對面挾菜,父母的筷子就會打過來;不准挑食,不能翻攪,碗底不能留飯粒,否則會嫁娶到貓臉(麻臉)對象;飯後要幫忙收拾及洗碗。

親友來訪,要恭敬地稱呼伯叔姨嬸兄姊,不許趁客人在時,無理耍懶要東要西;沒有父母允許,不可接受他人贈品,受贈後必稱謝,更以「吃人一勺,還人一斗」為報;大人談話時,只能站在一旁靜聽,不許插嘴;客人告辭,要陪同送客。年節祭拜,全家隨著親長,依序一起跪拜。農忙時,大小分工操作。孩童哭鬧不聽話,就說「警察會來抓」。

如果貪玩在外和童伴吵嘴打架,不論誰對誰錯,被父母抓回家先打一頓再問原由。夜晚無電燈,大多目不識丁的父母也會在昏黃的煤油燈下,督促子女勤寫功課;清晨六點,則要子女起床早讀。

出外時,要與人為善,不爭功,不搶食,要誠信,要努力,工作要認真盡責。四、五十年前的金門囝仔,大多刻苦耐勞懂得珍惜,今日已有四代同堂了。

反觀現在家鄉中小學的囝仔,他們的雙親大多是三、四十歲的壯年,至少都受過國中教育,但是他們對子女的「教飼」如何呢?看了以下的現象,令人擔憂。

●簽名簿上亂塗亂寫:幾年來,到家鄉各處藝術展場參觀,都會在簽名簿上看到一些歪七扭八幼稚的簽字,有注音、日文、塗鴉、不雅文句、整頁亂畫,不一而足,這些筆跡,我敢斷定是七歲以下孩童所為;讓我想找個完整位置簽名稱讚展出者,都無處下筆,這在台灣從未有過。帶孩童看畫展是好事,但不受約束亂來就是壞事,為人父母者當自省和管教。

●大庭廣眾亂竄亂叫:不論在公眾餐廳、圖書館或署立金門醫院,常見一些十歲以下的孩童亂竄亂叫,不安份地跑來跑去,父母睜眼看著都不管,很惹人厭。尤其是在醫院更是危險,因為醫院是高傳染地帶,把沒病的孩童帶到醫院最不智,為人父母者要聰明點。

●營養午餐胡亂傾倒:曾聽任教國小的朋友談及現在的孩童嚴重挑食,正餐不愛吃,零嘴一大堆,好好的營養午餐吃不到幾口,便整盤倒掉,一點都不珍惜,說也沒用,令人嘆息。

●圖書館內佔位聊天:這是一些國高中生,美其名自習趕考,早早強佔位子後,有時不來,來了又愛吱吱喳喳地聊天,也不管位子有限,更不理有人要看書,在那要求安靜的圖書館內,則肆無忌憚地我行我素,真是不應該。

還有多著,但懶得再數落了,不然會說我吹毛求疵跟不上時代。雖然當下的孩童聰明伶俐活潑,但也不能鬧過頭。只是金門優良傳統的民風,現在何處尋?好的「教飼」影響一輩子,為了金門囝仔好,也為了金門內外好名聲,為人父母者不能放任子女胡來。

記得小時候,先父有言「從小看秧子,三歲可看大。」就是告誡為人父母者,子女要從囝仔時就要「教飼」好,養成好習性,長大才會是好青年。期待為人父母者,慎之!慎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