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知識商品與學術市場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719
字型大小:

在社會多元化與民主化之後,知識份子的定義也產生了質變,尤其在資訊時代及專業分化的社會裡,一方面知識的獲取變得容易,另方面也由於知識以等比級數的方式增長,大多數人僅能掌握自己專業領域,於是隔行如隔山的情形越趨嚴重,傳統士大夫那種「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的通達在知識爆炸時代已不可能,所謂知識份子因成各行業中的專業人士,這多少和傳統知識份子除了以追求知識自期外,尚需民胞物與和關心社會有些落差,因此有人便認為知識份子已經消失了,尤其在資本主義商品化的社會中,知識份子只成為靠販賣知識維生之人而已,和其他職業從業人士並無分別。

當代法國思想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學術人》(Homo Academics)一書,已把大學教授和學者從高高在上的知識殿堂拉到凡間。以今天台灣社會而言,大學快速增加,博士量產,許多博士找不到正職,只得到處兼課,成了賺取鐘點費的臨時工,安身立命不暇,遑論「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大志,即使有幸找到專任教職,又須在升等、申請國科會計畫、發表論文、接受評鑑等教學之外的繁瑣競爭制度中求生存,許多大學訂有升等年限及教師評鑑辦法,未能通過即遭解聘。於是大學教師汲汲於論文生產,知識複製,申請計劃,努力開拓學術資本,在心態上變得謹小慎微,有如奉公守法的公務員,要他們扮演批判社會,質疑執政者的角色,何若緣木求魚?

因為知識已經商品化,從法蘭克福學派新馬克斯主義的觀點來看,在商品化的社會裡,人和他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產生了疏離,商品無所不在的交換價值抹殺了人的個性與完整性,知識份子也因此從他所應念茲在茲的知識中疏離出來,知識只是謀生工具而已,更無其他。尤有甚者,知識也和社會大眾產生了疏離,知識(或說學術論文)的生產不像一般商品和大眾密切相關,而只是在學術社群之間消費和再生產,今天學院中論文充斥著專業術語的寫作模式,社會大眾實難窺其堂奧。

在學術資本市場的競爭之下,大學教授也逐漸失去道德的光環,拉關係結黨派以求學術資源的分配、打造學術明星、追求學術權力。在學術產業裡,大牌教授手上拿著上億元的計畫,再發包給研究助理或博士生等小包工,大學校長和一級主管,掌握學校資源,分配國家補助的經費,制定辦法評鑑小教授,儼然是企業中的管理人。大學管理人堂而皇之大談提升學術競爭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的幕後,其實是學術工廠中一群知識長工焚膏繼晷的血汗結果。

台灣這一套學術市場的機制完全學自美國。美國大學近年來,兼任教師、研究生、助理紛紛籌組工會,爭取自身權益,而這種教師工會或教師聯盟的老祖宗正是美國教育學者杜威(John Deway),他當年看到學術權力對學術自主的戕害,曾經挺身捍衛被解聘的教授。學術的市場化也改變了校園師生關係,今天的指導教授與研究生已成為一種雇傭,傳統那種循循善誘的校園倫理已可遇不可求。得失之間,也許各有定見吧。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