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包容是兩岸人民交往的基礎
大三通起跑,這是繼民國七十六年政府宣布開放探親以來,兩岸關係發展邁入新階段的歷史性盛事。不用繞道的直航,顯示著兩岸已經拋開往昔的恩怨情仇,向著一個各自想像的理想或目標奔馳。海空直航及通郵全面啟動,將擴大雙方在經貿、教育、文化、體育、宗教……甚至政治層面的交流往來;兩岸民間互動增加,對各個方面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勢必為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新局面,也將為兩岸語言、文化加大彼此影響和互相激盪的空間,從互動中增加瞭解,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文化的相互激盪與影響,其效應難以評估,值得觀察。
兩岸人民雖然同文同種,但是政治因素的阻隔,意識型態的不同,生活背景差異所產生文化疏離與隔閡,沒有接觸、沒有交往是無從真正察覺或瞭解的。當年,小三通為金門與廈門開啟了頻繁交往的機會,七年來,藉由雙方官方交流以及民間尋親、探親、訪友、旅遊之往來,再度連結雙方自古以來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連、商緣相通、法緣相繫的「五緣之親」;尤其今年十月下旬在廈門市翔安區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金門日大會」,更為雙方的交流合作譜下了光明炫麗的篇章。追溯歷史,金門、廈門、同安關係密切,源遠流長,五緣之外,語言、風俗、宗教信仰更是源自一脈,因此,文化交流與融合水到渠成。例如:某次旅廈的一個飯局上,席間有一位當地官員,一口道地的金門話及「金門腔的國語」,讓我誤認他是正港的金門人,好奇心起,問他怎麼有本事從金門跑到大陸當官,回說他是大嶝人,又說民國時期曾屬金門縣治,話起同鄉之誼,從此距離瞬間拉近,交換名片,現在已成好朋友。
開放大陸探親、台商登陸以及赴大陸觀光,由點到面的接觸,點點滴滴都可以察覺兩岸間的某些差異。在軍事對峙,雙方老死不相往來的年代,兩邊的政治宣傳偏於自賣自誇且貶抑對方,那一個世代的金門人體會比台灣人更深,對岸廣播、砲宣彈的傳單,大底都在強調「共產主義新中國的偉大成就」、「要解放水深火熱中的台灣同胞」,對內地同胞宣傳說「台灣同胞窮得吃香蕉皮度日」等等;我方則細數「共匪十大罪狀」,以「解救鐵幕裡水深火熱的大陸同胞」為職志。記得二○○○年年底陪岳母返鄉探親,第一次「登陸」,岳家親友們提問這些事,回說,兩岸同胞都曾有過一段受苦受難的日子,只是苦的程度和時間長短的差別而已,瞧瞧,我像吃香蕉皮長大的樣子嗎?語畢,個個捧腹大笑。
大陸改革開放以後,最早接觸到與台灣文化有關的事物,首推流行歌曲;當年,鄧麗君甜美動人的歌聲,風靡大陸,大陸方面曾以「資本主義的靡靡之音」批判它,進行反精神污染的宣傳,但是還是抵擋不住「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風潮;不少走過那個年代的大陸人士說,鄧麗君的歌聲解放了他們的心靈;曾聞「軍事反攻未成,鄧麗君的歌已經統一中國……」的政治笑話,說明音樂能撼動人心,可以穿透政治與意識型態的禁錮。同時,能引起共鳴的音樂,也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曾在一個唱歌場合請內地的朋友教唱大陸歌曲「為了誰」,之後,他要我教他唱「愛情一陣風」(閩南語歌),大家的共同語言就在節奏有快有慢的歡唱聲中;唱歌,有時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增進瞭解、拉近距離的催化劑。
隨著台商登陸,內地人對台灣人的印象,大都來自於所接觸到的台商為主;曾有內地朋友對台商在大陸帶給社會風氣的一些壞影響,以之作為對台灣人「品質」的批評,流於片面且武斷;乃舉默默耕耘,在異鄉辛苦打拚,對大陸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對大陸社會文化有正面影響的幾個事例,這些人代表的才是台灣人誠信、正直、勤奮、進取、包容的特質。如今,大三通來臨,兩岸人民擴大交往,雙方更有機會與時間去理解各地文化之差異,從文化的相互激盪中增進瞭解,以包容來建立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