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頻繁天下計(二)
傳統史家都認為曹操兵敗赤壁是輕敵所致。如張作耀《曹操傳》「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認為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錯過了戰機。但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又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他的觀點是認為曹操的接戰時機是正確的,孫劉聯軍的勝利有運氣成分。但不管如何,諸葛亮的聯吳戰略是初步成功了;劉備更因這場戰役得到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初步實現了隆中對的先棋。
雖有論者以為,以當時諸葛亮之意,是希望劉備在曹操有事於北方的時候,即將荊州局面予以掌握,使荊州與江東聯為一條戰線,只因劉備不忍下手,以致延至赤壁戰後,才有荊州之地,說來應算是「隆中對」的一個挫折。但從另個角
度來說,劉備不忍奪人地盤於危難中,具有忠厚長者的風度,對其往後聲望之提高,不無益處。但不管如何,赤壁之戰對蜀漢影響實大,由於戰前的聯盟成功,使得劉備得有荊州大部之地,脫離了寄人籬下的生涯。也才有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採別駕張松之計,派遣軍議校尉法正往荊州迎接劉備入川,以共取漢中之舉,伏下日後劉備取益州之行動。
試問若無赤壁之戰,劉備又怎有荊州之地?若無荊州之地,又怎能得劉璋之邀入川?也才造成了劉備終在建安十九年,乘機襲據成都,逐劉璋而據有益州,完成了隆中對「跨有荊益」的初步構想?劉備且趁勢於建安二十四年率兵進攻漢
中,大破曹軍,終有漢中之地,使得蜀漢之勢,臻於鼎盛,確實鼎足天下。追溯起來,當得力於赤壁之勝仗。而蜀吳兩家也因赤壁之戰,充分認知聯盟之必要性。
但聯吳之盟因荊州之爭,自始備受衝擊,關羽更因此而被害,雙方破盟,乃至有後來的虓亭之戰,劉備敗走並病死白帝城之事。
及至劉禪繼位,在「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原則下,諸葛亮總綰蜀漢內外大事。由於北方曹魏政權虎視眈眈,在「聯吳制魏」戰略指導下。諸葛亮主動地派遣鄧芝固好於吳,孫權亦以禮回報,修補並堅固二者結盟關係。建興七年(229年),當孫權稱帝,遣使至蜀,欲以二帝並稱,蜀漢內部大臣並不同意,但諸葛亮在考量內外情勢之下,仍遣衛尉陳震至武昌,與孫權「升壇歃盟,共分天下」。自此以後,在繼承漢室正統的國策下,諸葛亮將全部力量用於對付北方之曹魏。終三國之世,聯吳之策始終不變,徹底貫徹了「隆中對」的聯吳大計。
次談「跨有荊益」部分;三國時之荊州,概為今日兩湖盆地大部及鄂西山地部份,治所在湖北江陵市,為三家必爭之地!所謂「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且以地緣戰略理論論之:一九○四年,麥金德(Sir Halford J. Mackinder)曾倡導所謂「心臟地區」(Heartland)論,意謂歐亞大陸或世界島的巨大內陸,為世界政治的樞紐區,誰能控制此區域,即可支配全世界,他的理論可說是針對較早的馬漢海權論而來的;依馬漢(Alfred Mahan)理論:誰控制了海岸,誰就控制了生命線。迄一九四四年,美國耶魯大學地理教授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在「和平地理學」書中,提出了邊緣地區(Rimland)理論,特別強調歐亞大陸西面、南面和東面的沿海地區,他的名言是:「誰控制了邊緣地區,誰就控制了世界。」各家理論殊途卻同歸:強調地緣戰略之重要性!無怪乎「一九八○年代世界權力趨勢及美國外交政策」作者在有關各國國力評估時,即對世界上二十四個國家,因地理位置居戰略要點而予以加分。而三國時之荊州,正是基於此種地理戰略位置!
對曹魏言,魏若據有荊州,水師可由合肥出淮河至巢湖集結,然後從濡須出長江,況蜀道難行,若據荊州,效赤壁戰前,挾荊州水師順流而下,東吳可平!就史事證之亦是,觀晉伐吳之役,待荊州一定,自洞庭湖逶迤,直達交廣皆不戰
而降,三國於焉結束。且由於蜀漢地形險阻,進攻不易,且處處一隅,戶口有限,視之為患不大,以致曹魏國家戰略,一向先吳後蜀,對蜀暫採守勢,配置相當兵力,扼守終南山各要隘,對孫吳則採取積極攻勢。但以長江浩闊,兩淮港汊縱橫,魏又缺乏精良水師,故屢次征吳,皆無功而返。因而希望占有荊州,不但可得其水師之利,更可順流而下,因此對魏言,荊州無異是其統一宇內之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