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蔡氏古民居與趙家堡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751

過年的時候,我喜歡到大陸的鄉村走走,觀賞各地不同的習俗風情,我尤其喜歡逐門逐戶的讀門聯,看那些行雲流水、端莊穩重的毛筆字,把新舊不等的門框,裝飾得新活起來,內心就能感受出過年欣喜的氣氛。
正月初四,我與家兄兩家庭,在璀璨的春陽照射下,遊覽了南安市關橋鎮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以及漳浦縣湖西鄉的趙家堡,這兩個景點都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滿值得品賞。
蔡氏古民居,現存完整宅第共「有16座,每座均是二落或三落的五開間格局,房間近400間,佔地40多畝,分五行排列,東西長200多米,南北寬100多米。」(摘錄售票口解說牌)乍看之下,規模宏偉,型制嚴整,滿給人震撼,走在花崗石鋪設的石埕,想像當出主人構建的豪情,一股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這古厝群,評價甚高,號稱是閩南地區無可媲美的瑰寶。
蔡氏古民居,是清末當地士紳蔡啟昌、蔡淺父子在菲律賓奮鬥有成,衣錦歸故里,光耀門楣的富貴見證,建造年代從清同治六年(1867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是長達45年的光陰,疊砌出來的建築藝術。
蔡氏古厝群極盡雕砌書繪塑的能耐,當時民諺稱:「有蔡淺的錢,沒蔡淺的厝」,可見其裝飾之工,我細加品賞,連最幽微的櫃檯腳,都精雕細琢貓蝶、雀鳥、花枝卷草、紅番扛角等精品,遑論大視角的簷柱牆堵,更是處處精采,磚雕組砌書法彩繪,無一不表現出主人的富貴身價與教化的用心。
在西照的陽光下,我隨那位收門票的老蔡踅走一遭,老先生以抑揚頓挫的閩南方言,解說宅第的風情,並能投客人所好,主動幫客人取景,讓我覺得門票費付得值得,在地人解說在地物,給人十足的信賴,這是我到他處觀光少見的,也算是當地發展觀光事業的另一項資產;但它亦難逃急忙迎接觀光但來不及保護的厄運,我看到一些精緻的人物瑞獸石雕,頭顱都被剁去,只剩柔軟的身軀招惹遊客不斷的惋惜,這在金門也曾經是大家困逆的經驗。
蔡氏古民居的主人因商致富,捐官為宦,得以構建精緻的華宅,所表現的是農業社會士儒商賈的上層文化。而另一處湖西鄉的趙家堡,則是據地築寨,在經濟上表現出自給自足,在社會層面力求屈身安家,算是農業社會的避世堡壘,所表現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桃源生活。
經過歲月的洗禮,趙家堡基本上仍保持400年前的生活空間,「佔地135畝,以內外城和主樓完璧樓組成,建有四座同式五進府第,南北三堂,佛廟、禹廟,輯卿小院,垂綸樓,水榭以及聚佛寶塔,汴派橋等建築,利用自然的山石和水面,闢有內外荷花池,松竹樹等園林,保留了大量名人寫的碑石和摩碣,是一處建築規模宏大,功能齊全,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建築群。」(摘錄售票口解說牌),這是明萬歷20年,趙氏先祖企圖仿照汴京故都,在此深山谷地,重建帝國首都的縮影,作為皇家遺族宣泄感情的載體,雖難以比擬,但其情可憫,四百年後,它的古樸,也吸引了各地的遊客,算是另一種存在的價值。
趙家堡藏身深山,在過去官府力量不逮的年代,它只能自求多福,基本上它是一個同姓血緣聚落,在現代化的潮流下,它還能相當程度保留了一些原始面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桂冠,算是給予其肯定。
在發展觀光的潛力上,我認為它的價值遠勝於蔡氏古民居,因為它仍有三百餘口的趙氏後裔聚居在此,村民們擺攤售賣自製的龍眼乾、老蘿蔔、土雞蛋、香蕉等農產品,感覺有經濟的活力,堡內也有兩家民戶,烹煮鄉土菜熱情招客,我請店家網住一隻土雞,一半快炒一半燉湯,再加一碟青菜,連吃了二碗米飯,感覺十分滿足。
在現代化與都市化的浪潮下,鄉村不會因為距離遙遠,而停止變化的腳步,傳統農村的寧靜與坦然,已陸續被解體,我喜歡尋訪鄉村,有很大的因素是想要回味傳統的生活步驟,並比較一下我們的家鄉進步的幅度。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