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身體當作好朋友一樣珍惜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國人對於身體健康日益重視,在政府大力宣導推廣下,醫療保健常識普遍深入到基層民眾;為了享受健康生活,近年來在金門有關養生保健的各種活動也漸蔚為風氣。關於保持身體健康的意義,積極言之是在促進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消極面則在避免疾病,減少個人、家庭及政府的財政負擔,於是,國民平均壽命呈現出社會醫療保健水準的高低,也成了觀察一個國家進步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養生保健可以從日常生活去注意與實踐,養生的基本ABC就是保持適度的運動、均衡的飲食與充分的休息,並且定期健康檢查,參與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閒活動;而不吸菸、不喝酒、不熬夜則是維護身體健康的積極條件。同時,要維護身體健康,更需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隨時注意、關心自己身體情況,可以預防大部分疾病的發生,減少浪費社會醫療成本;易言之,身體健康除了個人受益,亦可以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
人的身體器官對維持生存功能各有所司,尤其有些身體組織更具有如軍隊情報系統般,適時傳遞訊號或提出預警,提醒你要關心、注意它,所以一有情況,不要不理不睬,不要自以為是硬撐,更不要諱疾忌醫,否則,病到臨頭時可能悔之晚矣!筆者以前軍中一位老戰友,生長於眷村,習慣大塊吃肉,尤其帶皮、帶肥的紅燒肉,如果一餐沒有肉,還會向太太抗議甚至翻臉。退任後沒多久,罹患大腸癌,醫生施予切除一小段腸子手術,叮囑少肉、少油、少糖、少鹽,宜多吃蔬菜水果及高纖食品;我也曾蒐集此症之有關醫療資料相贈,並提醒應遵醫囑調整飲食習慣;但他口慾不改,又不愛吃水果,病情日益惡化,致二次手術截腸裝人工肛門,之後經歷電療、化療、藥療等療程,試遍各方介紹偏方罔效,撒手棄世,令人不捨,至親更是哭斷肝腸。
憶當初吾友病發時前往探視,曾告以將發病處當朋友看待的觀念,意指發現病症,表示朋友(腸子)對你所進食物提出抗議,須予重視並好好對待,你對它不友善,他當然會給你顏色看。他臨終前一星期,已骨瘦如柴、不成人形,病榻前氣若游絲喃喃而語「不甘心、不甘心…便中有血數年誤認為是痔瘡疏於預防……後悔不聽醫生、親友之勸…」,聞之鼻酸不已。再從他的家族病史發現,其父亦得此疾,惟術後謹遵醫囑,調養得法,十餘年仍健在,只需每年追蹤檢查。這也警示著,要重視遺傳基因,而且一旦發病,要聽從醫生的專業意見,千萬不要「鐵齒」。
另有軍校一位學弟,學識才能均優,部隊發展卻不順遂,以中校階懷憂退伍。之後謀職甚力,高不成,屈就某私立高中保全警衛,後獲該校校長相知,提為行政人員,屢次拔擢,歷任總務處組長、主任,並兼夜間部總務主任,為報知遇之恩,每日工作長達十三小時以上,夙夜辛勤,終於積勞成疾,半年前發現肝有惡性腫瘤,且已不能手術切除,正嘗試新療法來減少腫瘤體積。五十開外卻已命在旦夕,聞訊令人不忍,只能祈祝吉人天相、天賜奇蹟。由其口述得知,他已多年有容易疲倦的情形,未及時就診檢查,錯失先期診斷、治療的良機,悔之已晚。
前述兩個例子,主要在強化「預防重於治療」、「治療勝於硬撐」及善待自己身體的觀念。因為人體猶如一部機器,用久了自然會折舊;當身體器官功能運作失常,多少會發出些警訊,稍加留意可以及早發現問題,給予預防或治療。尤其人入中年以後,身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老化,多種病變每每蓄勢待發,所以最好把器官當作朋友一樣,友善互動,若能善加珍惜、愛護、保養,自然可以保持較高的效能。總之,養生保健的觀念,最主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正當的休閒與愉快的心情等,凡此,都需要善加體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