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力克的啟示
朋友e-mail 一則令人動容的勵志小影片「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描述主角力克如何面對其自八歲以後的殘缺:無雙手、僅有一支畸形的小腳,因小腳長得夠畸形,他自己說是四肢上唯一的「小雞腿」,看上去僅剩上半身;但是力克照樣生活過得很精彩:跟一般人一樣結婚生子、以其僅有的小雞腿踢足球、划水、駕船、游泳、跳水、釣魚等等。
力克如照物競天擇的自然律,本該一無所有;但是,力克卻能以其感恩之心,勇敢面對生命的真實,以活在當下的熱忱,去克服其身形殘缺的不便,以樂觀進取的自身生命,展現一無所缺的生命價值,到處去向年輕人演講,自然感動所有的年輕生命,激勵所有英俊美麗的完美生命。
力克的故事,讓我想起莊子內七篇中「養生主」及「德充符」對於一些形殘而德全的人,這些人雖然形殘,但內心卻能順應自然,不以一般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覺得自己能體天順命已夠完整;相對一般人卻以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加上比較心,就覺得更不完美,反而大家都以其等為師的道理。
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了依道而行的真義,就在於排除一切人事造作的方法,而使自己得以在不有任何損傷的情形下保全自己。對於一個只有一隻腳的人,我們應該為他悲傷呢,還是應該為他高興呢?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那些在身形上與常人不同的人物呢?莊子說,這沒什麼,人的身形狀貌都是天所賦予的,是自然的傑作,不要以人的標準來觀看,既是天之所予,就是合於道者,合於道者,就是自然的,不要用各種奇怪的心態來看他,這是多餘的。
德充符中幾位有德的人物,都是身上有缺陷的,這是莊子利用形貌的強烈對比,讓人了解對內在品格的重視之重要,通常形貌不揚者,要不受人譏笑,要不受人斥責,但是如果他們正好是有德的人,則人們會根本忘了他們在形貌上的缺陷,除非是一些成見很深的人,子產代表了對形貌不揚的有德者譏笑的人物,結果被申徒嘉上了一課,自己知道錯了。孔子代表對形貌不揚的有德者斥責的人物,結果被叔山無趾頂撞了回去。而魯哀公和衛靈公代表能欣賞形貌不全者的人,而形貌不全的人,只要他們的才德足夠,就會受到眾人的喜愛並且樂於親近。然而莊子所重視的有德之人都是些怎樣的品格狀況呢?是才全德不形的人,一如那些形貌不揚的人。最後以惠施與莊子討論聖人之有情無情的問題終結,聖人都是滿意於自身作為一個人的各種情狀,不會在此處又加上人為的色彩而導致人為的情緒,是為聖人的無情。
現在面對世界金融風暴、不分學歷高低均呈現高失業率、社會日益不安,由近期到醫院精神科掛號的病人暴增,更是說明人心浮動,如何激勵人心向善,在不景氣時代能夠保持樂觀進取,珍重生命?恐怕是政府在處理當前棘手的經濟問題之外,還有更重要安頓人心的工作(縣籍菁英台大社會系薛承泰教授日前入閣,本人向他致賀,他說是挑戰的開始,他大概指的是相關社會工作所將面臨的挑戰)。
我們比力克多得多,至少有健全的四肢,還有可以免費呼吸的空氣,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呼吸,只要大家心懷感恩、樂觀進取,相信大家都可以「從有一部份到一無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