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說歷史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748
字型大小:

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說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澤,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這是他遍歷山川大澤書寫歷史的準備功夫,後來他遭李陵之禍,心中鬱結,遂發憤著書,「故述往事,思來者」,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終成五十二萬餘字的歷史巨著《史記》,而昔日孔子作《春秋》,也是因為周衰道微,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故作《春秋》以為天下儀表,《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對中國人而言,歷史的功能在知往事,思來者,所謂鑑往知來是也。
英國史家吉朋於一七六四年十月,旅行到了羅馬,一天黃昏,他登上了邱比特神殿山,在斜陽殘照中,坐在廢墟上緬懷歷史,忽然聽到神殿裡僧人的晚禱,心中首次浮現書寫羅馬衰亡的想法。廢墟象徵著羅馬大帝國,神殿、僧人象徵羅馬帝國興盛時期。受其迫害的小宗教。吉朋之時,羅馬帝國已亡,而基督教卻支配了西方的文明,盛衰之際,令人感慨,於是吉朋寫了二百六十萬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近代史家湯恩比二十幾歲就在牛津大學講授古希臘史,一九一四年八月,他二十六歲,第一世界大戰爆發,他深受震撼,而他發覺這種震撼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史家修西迪德斯也曾有過,當時是希臘各城邦之間征戰不已,列強割據,修西迪德斯預言,那時代各城邦間的混戰,將使希臘民族走向窮途末路,當一個民族不能反躬自省,回應時代的挑戰,解決問題之際,勢必走向衰亡。湯恩比靈光乍現,有了和修西迪德斯相同的洞見,於是下筆寫作了三百二十萬字的《歷史研究》,提出了挑戰與回應的史觀。
如同許多史家所見,歷史總是混合著血腥與玫瑰。人世紛擾不已,唯有時間老人才能帶走一切,不管榮辱或窮通,所以吉朋在《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結尾說:「歷史經驗升高和擴大了我們的思考和視野……一生和一朝的時間不過是一瞬。墳墓僅挨著王位,一個惡人成功後,便立即喪失了他掠奪之物。」
英人李約瑟(Joseph Needham)研究中國科技文明史,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有歷史意識的民族,中國具有一種循環史觀,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也,不同於西方的直線史觀。西方受基督教末世說的影響,認為最後的千禧年來到之後,宇宙毀滅,接著就是最後的審判。再加上近世達爾文的進化論,影響了社會科學和歷史,西方因此大抵認為歷史是不斷演化進步的,而湯恩比的挑戰回應說,即認為在歷史的進程中,會有許多的挑戰,一個民族或國家如果不能回應這些挑戰,就只有走向滅亡。中國近代以來備受列強侵略,國衰民弱,許多知識份子反省致弱之因,思有所奮發,他們發覺中西強弱之關鍵,因素之一便是歷史意識之不同,嚴復便認是和西方進化史觀不同,中國人具有一種退化的史觀,因此三皇五帝之際是太平盛世,此後便是一代不如一代。西方史家史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也指出了中西史觀的不同是兩者文化中最顯著的特徵,學者如勞爾(Robert Lauer)更指出中國對過去的過度強調,未能將眼光放在未來,使中國無力回應西方文明帶來的挑戰。
的確,中國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在世界文學史中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國家有像中國那麼多的詠史、懷古詩,但歷史意識的強調阻礙了中國的進步嗎?恐怕只有時間(歷史)能證明。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