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評國民黨金門縣長黨內初選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德水。
點閱率:806

國民黨金門縣委會辦理之98年金門縣長選舉黨員初選,投票結果已於6月14日揭曉,由現任議員李沃士勝出。此次初選,選舉總黨員人數計4464人,投票數2678人,有效票數2657票,無效票數21票,投票率接近六成。
此次國民黨黨內初選分「民意調查」與「黨員投票」兩階段進行,由兩階段加權成績最高者出線,共有李沃士、黃怡騰、吳成典、陳清寶等四位候選人參選。其中,在民調結果方面:1號李沃士民調平均支持率40.082%。2號黃怡騰民調平均支持率19.518%。3號吳成典民調平均支持率31.408%。4號陳清寶民調平均支持率8.992%。至於黨員投票方面,四位候選人的總得票數為:1號李沃士:1060票,得票率39.895%。2號黃怡騰:431票,得票率16.221%。3號吳成典906票,得票率34.099%。4號陳清寶:260票,得票率9.785%。
依國民黨黨員投票佔30%、民意調查佔70%之黨內初選規則,此次國民黨黨內初選結果:1號李沃士得40.026%,排名第一。2號黃怡騰得18.529%,排名第三。3號吳成典得32.215%,排名第二。4號陳清寶得9.230%,排名第四。依初選投票結果,國民黨將提名李沃士角逐年底金門縣長選舉。
如何解讀這場年底金門縣長之前哨戰?試從以下面向分析:
一、肯定國民黨落實黨內民主:
應先指出,自1949年以來,金門民主政治之發展進程與國民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1992年11月7日金門解除戒嚴以前,金門實施世所僅見的長期軍管戒嚴,當年軍政當局對金門選舉的態度,主要反映在超高的投票率與「同額競選」上,可以說,軍管時期金門的選舉就是典型的「樣板民主」,直到1993年11月27日進行首次縣長直選,金門的選舉方有民主選舉之基本形貌。
回顧金門民主發展進程,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政府對貽誤金門民主發展當然必須負起主要責任,不過對於國民黨此次辦理縣長選舉黨內初選一事,在此仍應予以肯定。公平的初選機制既可杜絕候選人提名發生黑箱作業,更是政黨重視選民的表現,其他有意投入年底縣長選舉之政黨,亦應以具體行動展現對金門民主發展與選民之重視。
二、國民黨初選凸顯了金門藍軍獨強的政治生態:
基本上,經過多年的選戰洗禮與政黨整併,台灣本島已然確立競爭性的兩黨體制,然而,反觀金門歷次重大選舉,最大反對黨民進黨不僅選舉結果乏善可陳,有時甚至連適當候選人都推不出來,以此觀之,國民黨之所以大張旗鼓辦理黨內初選,相當程度也反映了金門藍軍獨強的政治生態。
其實,一黨獨大或政治光譜過度集中並不有利於金門的民主政治發展,持平而論,過去幾年,民進黨金門縣黨部對選民之經營與服務不可謂不積極,何以服務成績未能反映在實際的選舉結果,當然有其原因,限於篇幅,另日再作討論。
三、初選結果反映了在地與現任優勢:
此次參與國民黨黨內初選的四位參選人,條件皆為一時之選,所提政見其實也大同小異,其中吳成典與陳清寶均有中央民代之資歷,學經歷俱優的黃怡騰此次主打總統牌,相較之下,勝出的李沃士則有在地與現任議員的優勢,究竟什麼因素影響了初選結果?選舉結果應該給了我們答案。
四、初選結果不必然等於年底選舉結果:
雖然前面談到,國民黨初選凸顯了金門藍軍獨強的政治生態,但這並不意味著獲勝的李沃士就必然贏得年底選舉,之所以有這樣的落差,主要因為除了政黨因素外,「宗族政治」向來更是影響金門選情的重要變數,兼以尚有潛在候選人未參與此次初選而擬直接參選,因而年底選舉變數仍多,值得進一步關注。
無論如何,此次國民黨初選堪稱理性平和,選舉過程四位參選人雖難免往來交鋒,不過均展現了民主風度,總體而言,此次初選對金門之民主發展有其正面與進步意涵,期待年底縣長與縣議員選舉,同樣是一場提升金門民主的選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