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民光榮感全國第一﹗我們還要什麼﹖
趕在《遠見雜誌》報導,金門縣市光榮感巨幅上升,金門縣從上年的第11名快速攀升為第1名,成為大黑馬後的暑假第一個週未,偕內人帶小孩們回金門山后探望他們想念的阿嬤,短短的四天裡,小孩們興高采烈的到東割灣海灘挖蛤蜊、寒舍花撿礁石裡的貝類,並滿懷崇拜的尋找王國珍先生傳奇,這真是一趟文化尋根之旅。
但是文化村裡令小孩們動容的除了祖母的慈祥笑容與堂弟、妹天真無邪的童言童語外,就是舖天蓋地的蒼蠅及咬了讓人奇癢難耐的蚊子!當然最難過的是鎮村雙寶之一的刺桐樹已敗亡,僅餘桄榔樹恍神的矗立在炎夏裡(註:刺桐樹榮獲第一銀行今年月曆封面),這是我們鄉親在自認為很光榮的背後,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我們的物質福利傲視全國而有充分的光榮感;但是地方基礎建設極度貧乏,尤其在國家公園將整個金門切割成條條塊塊之後,各方資源的整合利用可謂付之闕如!
以山后社區為例;西邊的五虎山、東邊的東割灣、寒舍花沿海及中間的中堡古厝屬國家公園,其餘的區域及住家屬於自然行政村,另外獅山則歸屬國防部的軍事管制區,目前村內大部分村民可說處於三不管的地帶,泰半抱怨的是國家公園的各項禁限規定,對他們的生活很不方便,五虎山山麓的水壩也淤塞了,以往村童在夜裡唱著:「ㄇㄧㄩ啊!ㄇㄧㄩ啊!來喫茶」召喚的螢火蟲被惱人的蚊蠅取代了,山上的木麻黃落葉堆積,真怕何時引來火燒山呢!
因為國家公園以古蹟保存為宗旨,目前傾向於保守的作為,殊不知古蹟所蘊含文化的啟迪活化才是文化傳承的重心;誠如李亦園教授從人類學指出文化的意義:文化是指人類共同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產物,這些創造出來的產物,不但包括人們所用的工具、社會生活所賴以維持的典章制度、精神生活的種種藝術產品,同時也包括創造過程中諸多人類心智活動的歷程。
因為金門地區存在多元的利害關係人;有公部門的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縣政府、國防部金門防衛指揮部;私部門的社區管委會、旅遊業者、商家;第三部門的社區發展協會、基金會;及轄區內的住民等。因此,我們可以「議題倡導的方式」採由下往上的方式,凝聚共識整合區域內各利害關係人的資源,為議題提供良好的解決方案。
回頭來看山后社區,如果提出「把螢火蟲找回來」的議題,各利害關係人釋出資源,把五虎山水系整治起來(如縣政府整治斗門溪一般),有溪流步道可連接山、海、有垂楊、有綠地,減少光害,清理周邊雜草,再由替代役男於獅山砲陣地作砲操,則一個適合輕活、慢活的養生環境於焉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