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有品﹖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增城。
點閱率:871

教育部最近為推動「有品運動」,搞出一個「電玩有品」,備受社會各界大罵。暫不計教育部「電玩有品」的瑕疵,針對近十年來,社會價值觀隨物化、量化而日趨下流、道德敗壞,應該無人會反對教育部推動「有品運動」的用心。
在學校教育的「五育並進」中,除了升學競爭必備的智育大補特補外,其他「德、體、群、美」也是圍繞著升學目標,一樣努力補習、比賽、評比。這種以升學功利為手段的「五育並進」,在平時的學校師長及家庭父母一起合作無間教化中,已然反應並為功利價值奠定了基礎,試看學校為了績效,校與校間、班與班間、學生與學生間,哪一個不斤斤計較成績?哪一家父母不斤斤比較自己孩子比他家小孩優異?這種以物化、量化的教育成果,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不叫學生都變成小眼睛、小鼻子,所以為何學校中一般受喜歡的學生反倒是功課較差的而不是功課較優的?因為功課較差的同學不會變成自己的壓力;社會上為何中學生喜歡拉幫結派?因為他們講「義氣」。長大之後,普遍能在社會中揚名立萬的,往往是EQ較高而不是IQ較高的學生?
其實教育部要推動「有品運動」,是不是承認學校教育中的「公民與道德」已淪為升學考試的考題,而不是「灑掃、應對、進退」的生活教育?想想現在學生除了升學考試之外,多少人會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不靠鬧鐘而能準時起床(靠鬧鐘也叫不起)?會不會煮一餐飯(會,只為自己泡碗麵,不幫他人)?會不會幫忙整理環境、倒垃圾(會,只倒自己的,不幫他人)?會不會洗衣服(會,只洗自己的,不洗他人)?會不會跟客人打個合適的招呼(會,只隨意哈拉)?會不會行禮的問候長輩(會,被逼急的時候,胡亂問候)?這是現在一般大多數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何會有如此表現?因為一切為升學、為功利、為虛名。這是現代父母與老師共同製作的結果:孩子成為考試機器、生活白痴!杜威說:「教育即生活」。不會生活何來教育、何來有品?
孩子「公民與道德」教不好,該怪誰哪?教育部、學校教師、父母還是社會功利?都有責任。但與其怪東怪西,不如從自己反省起。自己是否很功利?並且將自己的功利價值傳給小孩繼承?自己是否很散漫?並且將自己的散漫傳給小孩。自己是否很不懂禮數?並且將自己的不懂禮數傳給小孩?「有品運動」的對象是不是先從學校老師及父母開始?
教育部要推動「有品運動」,應該是要有一套辯證社會價值觀、人性觀及具體可行的社會運動,而這一些可以朝符合現代需要的「新生活運動」研討、規劃與出發。如能結合宗教團體、相關社團共同努力,或許有一番提振國民生活素質的「有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