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昀看金門八二三砲戰
八月在金門歷史上,是光彩耀眼的,因為有八二三砲戰。
近日,拜讀張其昀先生的大作「教育是民族復興的根本」,其中有一段論及金門八二三砲戰。張其昀先生是當代真正博學之士,精通地理、歷史、文化、教育、軍事等。該文是張氏於民國六十七年,也就是中美斷交前一年所寫的。當年兩岸敵對、反共意識強烈。該文對八二三砲戰著墨雖寥寥四百字不到,卻有幾點深刻的意涵。
從張先生的文章,得窺八二三砲戰精確的歷史定位。張先生如此記錄八二三砲戰:「今(民國六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是距今整整二十年前,殘民以逞的中共政權,策動駐守在廈門等地的共軍砲兵,向我金門島突然發動了瘋狂砲戰。二十三日從下午六時三十分起,在兩小時內,即射擊了五萬七千餘發砲彈。由八月二十三日開始到十月六日的四十四天中,中共向金門群島大施濫射,共發射了四十萬九千五百五十四發砲彈。這就是著名的金門砲戰。」
張先生不愧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瞧他把八二三砲戰的時間和空間要素,拿捏得十平八穩的,把此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始末,客觀精準地描述。
文中張先生對八二三砲戰做了軍事或國防上的解讀:「二十年前,當中共突然向金門島傾瀉了比暴雨還密的砲彈時,全世界都為之震動,並一致認為這是對中華民國戰鬥力量與戰鬥意志的一次考驗。可是金門戰役,一名台海戰役,開創了世界戰史上一個最英勇的先例。」
金門八二三砲戰,在張先生這位戰爭學家看來,有「金門戰役」與「台海戰役」的別號。但也是「世界戰史上一個最英勇的先例」,這點讚美,就足以讓我們金門人驕傲一輩子!讓我們聞名全世界了!
張先生就兩岸關係或鮮明的政治立場,作了嚴正的申明:「台灣與大陸,民族正氣與賣國奸賊,善惡正邪、一長一消之機,以金門之役為最大轉捩點。」原來,金門八二三砲戰竟是切割台陸兩岸敵對的一把利刃、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
張先生更點出金門砲戰的教育與文化層次上的意義:「『金門精神』就是生活不怕苦,工作不怕難,戰鬥不怕死的精神。」妙哉!張先生將金門八二三砲戰轉化為一股濃濃的、永續的「金門精神」。
這股「金門精神」,滾滾如浪潮,五十多年來,從戰場滾到工作場上,從戰時滾到平時,確為我金門贏得國人與世人,刮目相看的崇拜與敬重。但是,那股「金門精神」,似乎隨一年年的八二三砲戰,流失一些力道,流失一些崇拜和敬重。讓我們:在今年八二三來前,算算「金門精神」還剩留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