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母親跟蛤仔
在金門的童年,有許多苦差事,播種、鋤草、收割、秋藏,都頗熬煞人,尤其日頭炎炎,在田間工作,更是苦。記得收成花生時,每一個人一股一股拔,當時大姊、二姊已到臺灣工作,三姊一顆心也懸在臺灣,無心工作。小她三歲的我,都已收成一股,大哥收成兩股,她還未完成二分之一,終於惹惱父親大罵。
收高粱不僅累,還很折磨。高粱特殊的榖末,讓人皮膚搔癢,收成時必得全身包裹,手戴上護套、頸綁上圍巾,密不透氣,兼之陽光酷曬,收成高粱,十足是意志的考驗。還沒有「發明」可以在道路鋪上高粱,讓車子輾過,傍晚再去收拾以前,得在家中大廳,舉高粱梗用力拍打,剎時煙霧四起,再如何全副武裝,依然搔癢紅腫。
日子雖苦,但苦得有滋味。這些話,年輕朋友恐怕是聽不進去。回昔果山老家,常聽堂嫂數說孩子,提起當年苦,哪像現在好命。日子真的苦得熬不下去嗎?卻也未必。一次跟家人遊貴州,太太對行乞丐的孩童深表同情,嗟嘆連連。我也固然同情,卻不同意他們自己覺得日子很苦。我說,若在三十年前,參訪團經過昔果山,看見一個厚唇、膚黑的男童在田間工作,必得拿出相機,拍攝男童又黑又乾的模樣,然後跟朋友分享照片,再大大可憐哀歎一番。男童自然就是我了。我跟妻說,但我覺得沒那麼苦啊,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趣得很呢!事實上,身在其中,儘管會有其中的苦,卻也會滋生用以撫慰的樂。
有一次回金門,在后湖海邊碰見三姊。她帶朋友到海邊,告訴朋友,小時候她是如何辛勞謀生的。她跟朋友、我跟孩子,都捲起褲管、袖管,到海邊挖蛤仔。越近傍晚人越多,裡頭有身手俐落的歐吉桑、歐巴桑,帶斗笠跟粗大的水桶,一看就知專業,挖蛤仔不在娛樂,而在謀生。沙灘上小孩子築城堡,青年男女找樂子,青壯代如我跟三姊,則在海邊找童年,畢竟時間能把一切種種,都發酵做甜的。
六月中旬,堂哥到台北做客,帶來一大桶自個兒挖的蛤仔,告訴我昔果山已有通海的捷徑,不再需要繞經后湖。那兒的蛤仔多、肥,也一併告知,讓人躍躍欲試,巴不得早一點回鄉挖去。母親提到跟蛤仔的一個秘辛,原來挖蛤仔在三、四十年前,並不是一個流行的賺外快方式,母親說,「以前的人,沒像現在挖得這麼勤。」
母親改變蛤仔跟村人關係的那一天,正跟眾多嬸啊、婆啊的,圍聚在入海處的小平房裡,等著父親跟村人的漁船到岸。婦女們等待時,不外說三道四,交換情報,有時候就地玩起四色牌。我二伯母就是箇中好手,好牌、爛牌,完全不動聲色,常常是贏家,賺進不少賭金。沒錯,玩牌不純粹娛樂,也賭些小錢。
母親不喜歡賭博,也總學不會,她在平房內坐得無聊,便到海邊挖蛤仔。一挖許多桶,回家後,跟捕獲的魚一起載到營區或金城賣。賣魚的攤販不少,賣蛤仔的卻很少,母親的蛤仔讓她小賺了一些錢,連爺爺也稱讚有加。鄉下人,閒聊也不設防,爺爺便將母親賣蛤仔賺錢一事,說了出去,一傳二、二傳十、再傳百,從此,沙灘上不再只有母親獨自挖蛤仔的身影,而成為群聚的挖蛤仔大隊。
這當然苦到了我跟三姊。明明已是農閒,卻還得揹水桶到海邊。
蛤仔跟村人關係的那一天,慢慢的,一部分金門人跟蛤仔的關係也有了變化。他們或也跟我一樣,在海灘尋找舊時代甜美滋味。或許他們年紀輕,沒有舊時代可以回憶,但沒有關係,當新的被更新的取代,年輕一代,也終究會擁有他們獨特的時間感。
按此說來,母親一時閒不下來的挖蛤仔,竟演變成許多人跟海、跟蛤仔的共同回憶了。
我聽得半信半疑,堂哥正一起用餐,聽完母親的話,並未反駁。想必,萬事必得有個開始,母親正是把挖蛤仔,變成農家、漁家,當副業的第一人?
這成就,跟這之後延續的影響,怎可不記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