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們到底能要什麼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768

時間回到民國65年,那時我初次赴台唸大學,坐平快火車從高雄到台北需時8小時,火車在鐵軌上匡琅作響,一開始覺得很好聽,因為這聲音告訴我終於遠離台灣海峽18-24小時的風浪煎熬,不必再為暈船,連膽汁都要吐出來了。
隨著火車的北上前進,窗外的風景一幕幕的更換,這些景不管好看難看,都叫我側目,這些記憶隨著我大學畢業,就一直鎖在記憶的箱底。直到民國98年夏天,第一次坐高鐵,從台北到高雄,33年前的窗外風景有些還有印象,有些完全嶄新,從下午兩點到下午四點,兩個小時把台北換成高雄,叫我深切體會到「一天的生活圈」是怎麼回事!台灣真的進步太大了,從農業社會到資訊社會,一些變化,叫人目不暇給。
這會讓我想到我的家鄉,這些年來有些什麼改變?以及我們想要什麼?我們能要什麼?有那些是我們最自然最真實最寶貴的「本有」,有那些是被我們不知不覺的忽視了?
就從我自己「一天的吃食」講起,我常喜歡把金門停留在農業社會,就以夏天為例,我嚐試這樣的吃法:
早餐,我選擇吃地瓜稀飯,搭配水煮花生搵豆鹹,或另加幾片醃漬嫩薑。午餐時,我選擇添一碗白米飯,配食清脆的炒絲瓜、鮮嫩的珈哩沙魚條(或是配絲丁炒豆豉)、水煮切片的三角肉,以及一小碟麻油螺肉,再搭配米湯一般的薑絲蛤蠣湯,這些食物都是金門夏天的時令土產。而炎熱午後,我喜歡煮「石花凍」來享用,那是東半島下湖復國墩一帶的海產,是消暑的健康食品,最養身的下午茶。晚餐,我偶而炒金瓜麵吃。金瓜麵配料簡單,不可少的是海蚵,所費便宜,料理簡單,滋味卻甘甜無比,是道地的鄉土美食。
我的夏天「一天的吃食」,用來自享,甘甜可口,享受無比,真正是人間美味,但若用來待客,也許會讓人以為我小氣,但其實這些美味都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美味食譜」,在這工商業發達的資訊社會,這些「傳統」都逐漸消失不見,其實只要我們能夠認清它的價值,我們能從箱底翻出這些原汁原味,在這吃膩大魚大肉的風尚下,那不油不膩的口味,一定會讓一些「反璞歸真」的食家所嚮往,但是我們先要能夠肯定它的價值,不要以為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看到台灣高鐵把空間縮小,看到廈門一日千里的發展,我們這一代,幸運的見證到金門從貧困到富庶,我們也許都想要改變家鄉,但我們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我們能夠發展的,應該要從金門本位來思考,是要追求現代化與都市化,還是要固守一份寧靜,擁有自然與悠閒的生活空間,確實讓許多人都活在矛盾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