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金門的人(上)
撰寫金門現代文學研究時,曾歸納金門人物多寡言勤奮、剛毅木訥。然而,一樣米養百種人,豈能奢望人人盡皆良善?黃克全的小說擅於掌握人處境的崩亂跟存在的惘惘,人物的刻畫不是重點,然而,他卻深刻描繪了金門的幾個「壞蛋」。
黃克全小說〈夢幻之釘〉提到金門昔時飽受流匪之苦,村民被逼,逃到太武山洞穴,卻遭用煙燻逼,鄉民逃往官澳。井、池都在城外,沒有水源,六、七日無法煮食,有的吃濕土,有的拿濕土貼在胸口。村民鑿井取水,水是有了,卻都鹹如海水,最後無計可施,搜集城內所有金錢,得白金四十兩,推派楊姓代表出城講和,沒料到這姓楊的傢伙帶著錢、揹著兒子出城以後,卻逃逸無蹤,棄城內鄉親不顧。
〈夢幻之釘〉歷史背景說起,轉而陳述楊姓後代楊哲的故事。逃掉的楊姓鄉親如何重拾顏面,再在金門落腳繁衍,小說裡並沒有提到,這一段隱匿的、卻從未消失的歷史,卻深植楊哲心中;楊哲甚至在課堂上直陳:「我就是那個逃出城姓楊的,第五代孫。」
楊哲次子、太太、大女兒皆死於抗日時期,他受盡親人亡逝之痛,精神跟肉體竟爾分離,喃喃地對學生說,「記住,從身體感官出來的,都無非是夢幻而已」。楊哲,在村人眼中無異是瘋了,而一個人要在殘酷的苦痛繼續存活,麻木不仁是一個方法,但也可編製一個夢,綑綁自己,如楊哲不停喃喃自語地陳述身體跟心靈是分離。楊哲面對苦難的生存之道,就是否認感官、否認生命的痛。楊哲還提到,「認定人生的根本要務是什麼……是思想,是認識。認清生命的本質終究是一場幻象?……你聽不懂這其中的道理嗎?人生是荒謬的一場夢……」
後來,又傳出楊哲留宿男同學,幹骯髒的勾當,最後在仕紳的喪禮上,再發肉身是種幻覺的謬論,遭學生挾持,在手掌釘入鐵釘,染破傷風而死。
這個故事一直吸引著我。我常想,從楊哲先祖背棄鄉親開始,已註定家族的衰敗頹亡。什麼是人生最荒謬的夢?楊哲如此地形而上,被學生釘上十字架,希望以死、甚至是一個家族的斷滅,洗滌先人的罪愆。
揭露人性陰暗的小說,是許多讀者拒絕的主題,但我想起絕望而瘋狂的楊哲,越發覺得這是一則啟示,存著善惡因果的真理,也暗示再如何天衣無縫的算計,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這段歷史讓黃克全再三咀嚼,上述背景,再度被改編為〈斑枝花〉,這回,男主角是薛十一,卻未如楊哲深深內咎,卻再度背叛了金門,以及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