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劉秋華的1949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871

金門一向是移民出去,很少有大規模的移民進來,如果有,要數民國38年(1949年)國軍撤守金門,隨之而來的一些「北阿兵」。金門人習慣稱:「38年國軍來金門,然後金門變化如何如何」,「38年」儼然成為一個斷代的標點符號。金門人之所以稱38年到金門的國軍叫「北阿」,因為他們「一腳一撐手」,體格魁武,迥異於本地人;他們大都講「普通話」,不管南腔北調,都讓當時許多金門人鴨子聽雷,因此老一輩金門人通稱他們是「北阿兵」。
這些「北阿兵」有的在金門落地生根,娶妻生子,他們的下一代,在我唸中學時,同學習慣喊他們作「北阿子」,而我家也有一個「北阿子」,那就是我的老婆,她父親把她取名「劉湘金」,除了姓氏血脈,也明白道出她是「湖南和金門」綜合的第二代。
龍應台剛出爐的《大江大海1949》,寫國共對峙時代,許多小人物的生命故事,讓我覺得好熟悉,因為早在20年前,我讀岳父以端正鋼筆字書寫的「劉秋華回憶錄」(全篇2萬字許),就被那個戰亂時代,顛沛流離的悲情故事所震撼。20多年前,我要岳父把那本自傳投諸報端,但他回說他是小人物,不願自抬身價,而且也沒人會對他的故事有興趣,因此就一直封存在一個牛皮紙袋裡。岳父只有高中學歷,但其文采叫我佩服,文中描述參加徐蚌會戰被俘的片段,讓人性混亂的戰爭裡,終究還是能滌鍊出最珍貴的情義本質,令人感動。
岳父從民國35年(18歲時)懷抱夢想,投身軍旅,隨著部隊從故鄉衡陽出發,一路上東征西討,南打北攻,到過許多地方,民國39年隨19軍汽車排長運車到金門,受聘軍中雇員,最後在民國42年9月報考金門縣警察局,當警員,一直到民國76年,在金門縣警察局督察長任內退休。
岳父直到退休後,68歲才第一次回去湖南老家給死去的母親墳頭掛紙,然後哭得死去活來回到金門,然後每天準時望著攜帶回來的母親遺像上香。
他是一位戰亂時代的老兵,算是比較幸運的「北阿」,他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會拉胡琴,會做菜,擅長的蘿蔔燉牛肉、大蒜炒臘肉、蔥油餅,叫人讚不絕口;他在金門成家(有3子2女)立業(雖然住的房子都是租的,但他的後代都有買自己的房子。),尤其重要的是,老一輩的湖南老鄉或是金門人,講起他的名字,都會說:他做人不錯。
日前,我讀罷正夯熱火的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再去翻閱已泛黃的「劉秋華回憶錄」,兩者異曲同工,更加讓我感受到大時代小人物故事,才是締造可歌可泣的歷史血肉,我相信,金門島上必然還有許多類似的故事可資補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