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與易俗
政府是領頭羊,凡事應考慮得比一般百姓更遠更具建設性,不應完全以百姓的意見為依歸;且能勝任政府之主管首領者,必有比常人更高的見解與視野。
金門的殯葬風俗,曾有人說,無錢不敢死,原因在比排場、比人氣,因有的必須有上列排場才算有名聲。人要留名,難道只有在離開世間的那一場儀式,才能名留青史,能否將上百萬的排場、飲宴、花圈、輓聯化作對社會有貢獻的捐款,且能否從政府高層率先引領做起。
現任總統馬英九,在其父親過世時,據新聞報導,只花了十幾萬元,火化時是安置在台北市立陽明山納骨塔,且是置在納骨塔橫樑下方,以致在馬英九接任黨主席時才一年多,就因特別費被起訴而自行下台,當時有命理師,就以此作文章,說是因為馬父骨灰置橫樑下方,受到壓迫才會造成當日的下台,如果命理師所言是事實,那後來馬英九又為何能重新選上總統,取得人生最高的職位。
金門有納骨塔,是那一任縣長爭取、建立起來的,當初使用率相當的低,且以鼓勵方式,還沒人要接受,但現在年輕的一輩,或留台或留外的已能接受此一方式,但仍有待政府的宣導和推動,才更容易成功。
有大陸新娘及參加大陸喪禮者的金門鄉親曾說:大陸往生,必須三天內即火化完成,這是大陸政府的做法,一般百姓也皆能遵守,可見事在人為,在政府,而不是完全在百姓。所謂移風易俗,本是主政者要去推動與改革的,如果再看看各國對往生者的儀式,千奇百樣,只要對至親往生者出於一片真意和虔誠的心,那比花上百萬的排場,應會得到更大的安慰與意義。
台北縣政府,已在宣導殯儀館不主動掛輓聯,以減少後續處理問題和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而榮民服務處多年前已推聯合葬禮,另幾年前台北縣市政府也推廣海葬、樹葬(台北市政府)等,而在金門又有吳稚暉、胡璉先生的海葬,其名聲是否受影響,各位讀者應可自我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