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心語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823

經常刻意的關注一些文學獎的訊息,但多數提不起投稿的勇氣,並非自認自己的文章沒有競爭力,而是總是搞不懂,得不得獎的差別在那裡?
曾經請教過一位在各大文學獎頗有斬獲的文友,據他說,這跟投資股票一樣,首先,要研究基本盤,進而掌握發展的趨勢;什麼消息受市場歡迎,什麼議題最好發揮,又什麼樣的評審會喜歡什麼樣的口味,都有一套依循及標準。他老兄洋洋灑灑的說了一長串,我是愈聽愈頭昏,看來得不得獎著實有其依憑及根源,孰優孰劣,除了實力外,有時真的要靠點機運。
說這些,到底有些酸葡萄心理,畢竟以在下的功力,還輪不上我指東道西,真要談經驗,恐怕還不夠格,那就談談自己的文學心語吧。
在少數幾次的文學獎榮耀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巧合,那就是通常會得獎的作品都是我的「殘作」。所謂的「殘作」,就是寫了一部分,但腦袋空空,無以為繼,純粹的文字裝飾品。不時在整理舊作時,總會發現它們的蹤影;一次、二次,在經歷了好多次之後,屢有把它丟到垃圾桶的衝動,但想想,總有些可惜,再擺擺吧,這一擺可能又是好些時日,忽然那天,有了再續前緣的衝動,這一衝動就大功告成了。反覆看了看,似是難得佳作,試試文學獎吧,果然一標中的,好過以往那些行雲流水、自鳴得意的大作。
我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文章有如佳釀,需要時間的醞釀與用心品茗。」同某文友分享此一心得時,卻遭到他嘲諷,「顯然程度有差。科幻小說名家倪匡,六十分鐘可寫五千字,每天可寫數萬字;歷三十年而靈感不斷、題材不盡,且保證暢銷,怎麼比?」。說得也是,真有那麼多磨死人的工夫,何以成就名家的偉大。意外的是,有天我卻發現名家也與我有著同樣的心情。
大陸作家莫言的巨著《生死疲勞》,全書洋洋灑灑五十五萬字,他老兄只花了四十三天寫成,這跟某些多產作家宣稱的一天五千字相比,段數可要高上許多,這樣快的速度有否影響作品品質呢?首刷十二萬冊,短期內銷售一空。莫言的說法是,寫是用了四十三天,但構思的時間足有數十年。顯然,下筆立就只是形式而已,文氣積累才是關鍵所在。
像此等天縱英才的大家,帶給我們的文字饗宴又豈是震撼而已,更重要的是藉由文字的流暢性,引導出閱讀真實的樂趣,每回看到這類的大作都令我雀躍不已,對於作者恢宏大氣的功力與態度,更是欽羨莫名。但,羨慕歸羨慕,顯然這輩子是很難有那樣刻苦的修為、達到那樣登峰的頂極了;還是乖乖的做個小作者吧,畢竟寫作令我快樂,這個理由,比任何名銜、冠冕更令我受用!

回頁首